第86章 碰撞 (第3/3页)
利地看向马工:“您说的苏联标准手册,各个厂技术科都有,锁在柜子里。为什么问题依旧解决不了?因为按照那标准,需要换的进口轴承没有!需要用的特种润滑油断供!需要的高精度机床不具备!”
“我们现在要提供的,是一份‘能用、管用、马上用’的行动指南!‘土法子’不是野路子,是无数老师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符合机械原理的智慧!它们可能不完美,但能保住生产!”
他随即抛出了重磅案例:“在洛阳拖拉机厂,我们就是用您所谓的‘土法子’,调配蓖麻油和二硫化钼,顶替了断供的苏联特种润滑油,保住了龙门铣!”
“在江南厂,我们也是通过精细调整垫片和手工修磨齿面,恢复了天价进口齿轮箱的精度,没换一个零件!这些,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案例!它们不科学吗?它们不符合原理吗?它们解决了迫在眉睫的生产难题!”
赵四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用事实说话。他转而看向周主任和王工:“主任,王工。手册的权威性,不应该来自于照搬照抄,而应该来自于它真正能解决问题!”
“我们的体例,正是先教人如何判断、如何应急、如何理解原理,最终引导他们走向规范。这是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的技术提升之路!”
“说得好!”王工首先表示支持,“小赵的思路是对的!我们不能脱离实际空谈规范!”
支持赵四的年轻技术员们也纷纷发言,用自己遇到的实际案例支持赵四的体例。
马工脸色涨红,还想反驳,却一时找不到更有力的论点。
赵四提到的两个成功案例,是部里刚刚表彰过的,他无法否认其有效性。
他张了张嘴,最终只是悻悻地说:“歪理!强词夺理!这种写法,出了问题谁负责?”
周主任一直沉默地听着双方争论,手指轻轻敲着桌面。
此刻,他看了一眼面红耳赤的马工,又看了一眼沉着冷静、有理有据的赵四,终于清了清嗓子。
“争论的焦点,在于手册的定位。”周主任一开口,会议室立刻安静下来,“是做成高悬于庙堂之上的标准,还是做成能直接下到车间泥地里的工具。”
他停顿了一下,做出了决断:“我看,赵四同志的思路更贴合我们革新办成立的初衷——解决实际问题。”
“就先按他提出的体例,编写几个重点章节作为样板。老马,你的顾虑也有道理,在具体内容上,要把好技术的严谨关,确保‘土法子’不偏离科学原理。”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散会。”
周主任起身离开。马工铁青着脸,抓起笔记本,第一个走出了会议室,门被带得砰一声响。
赵四默默地收拾着自己的材料,王工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别往心里去。老马就是这脾气。你做得对,按你的想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