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集思广益 (第2/3页)
用和原理分析。
“吴老师,关于润滑油膜形成与破裂的临界条件这部分,我参考了这几篇苏联合刊上的文章,您看这样解释是否严谨?”
赵四将几份翻译好的文献摘要和自己的推导过程递过去。
吴讲师颇有些意外地接过,仔细看了起来,镜片后的眼神越来越亮。
“哦?Белкин的这篇实验报告你也找到了?这个边界润滑模型引用得很准确嘛!”
“嗯…你这样从吸附能和极压反应两个层面解释蓖麻油和猪油添加剂的作用机理,比单纯说土法子科学多了!好好好!”
他显然很满意这种既有实践案例又有理论支撑的表述方式,兴致勃勃地拿起笔。
“这里,关于临界PV值的计算,还可以补充一个简化公式,方便现场估算…还有这里,摩擦副材质对油膜强度的影响,可以加个附表…”
得到两位关键人物的初步认可和支持,赵四信心更足了。
他又趁热打铁,陆续拜访了小组内其他几位老工程师和来自清华、哈工大的借调教授。
他不再空谈想法,而是拿着已经有了王工批注和吴讲师补充的润滑油章节初稿,以及一重厂龙门铣、洛拖锻模处理等成功案例的具体数据,一一拜访,虚心请教。
“张工,您看这个大型轧机轴承座漏油的案例,我们总结了几种现场堵漏的应急方法,您经验丰富,给看看有没有遗漏或者风险?”
“李教授,关于振动时效消除焊接应力的机理,您看我们这样通俗解释,是否准确?有没有更合适的表述方式?”
他的务实态度和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打动了不少人。
大多数人看到实实在在的案例和精心整理的稿子,都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有的提供了自己掌握的几个独门小窍门,有的帮忙核对了数据准确性,有的在表述严谨性上提出了建议,有的则提供了更多相关案例的线索。
渐渐地,以赵四为核心,一个松散但高效的小型编写联盟初步形成了。
大家利用工作间隙和业余时间,围绕着一个个具体的章节内容展开讨论和编写。
赵四首先全力攻坚的,就是“进口特种润滑油断供替代方案”这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