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从三让徐州开始辅佐刘备 > 第42章 陈登其人

第42章 陈登其人

    第42章 陈登其人 (第3/3页)

族的中流砥柱,其首要之责,便是周旋于各方强权之间,力保乡梓不受战火荼毒!

    无论谁主政徐州,他都在其位谋其政,维护乡土百姓,这也算不得摇摆。

    像程昱那样,为了军粮带人把家乡父老做成肉干,专挑自己家乡霍霍的终究是少数。

    其二,张昀认为陈登先对刘备、后对曹操的效忠,应该都是出于真心。

    最初力主迎刘备入徐州,乃是因彼时汉室蒙尘,而刘备千里驰援的义举,和其后的种种表现,展现了自身的“仁德”,以及匡扶乱世、庇护苍生的明主潜质。

    后来在吕布手下却暗通曹操,则是因为那时的曹操已奉天子于许都,承接朝廷号令,代表汉室正统!追随“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曹操,本就是顺大义而行。

    尊奉朝廷的诏令怎么能说是背主呢?

    唯独对吕布,陈登自始至终谈不上效忠,可这其实也没问题。

    吕布入主徐州,靠的是武力强夺,既无州牧相邀的名正,也无朝廷任命的言顺,乃是不仁不义之举。

    陈登背后捅刀子捅的那叫“正义执行”!

    归根结底,只能说建安初年(196-199年,“衣带诏”事件爆发之前),占据朝廷大义名分,“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曹老板,确实是强的离谱,可谓神挡杀神。

    很多时候都是兵锋所指,对面就纳头便拜了,比如宛城的张绣……

    当然,一炮害三贤的事儿已经提过好几次了,大家知道就行了。

    但其实不止是张绣,刘备、陈登、孙策都是听从“朝廷”的诏令行事。

    若非如此,单凭实力,他袁公路再是“冢中枯骨”,也不至于败亡得那么快。

    “大义”这玩意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在每个人心中的那杆秤上挂着呢。

    这也是袁绍迅速跟曹操决裂的原因。

    大家都是姓袁的,眼见本家兄弟崩溃得那么快,他袁本初怎么可能不惊醒?

    再放任他曹阿瞒借助朝廷名义,这么顺风顺水发展下去,两边的攻守之势就要异形了。

    到那时候,就不是在小弟的客厅里打“官渡之战”,而是要在自己家门口打“邺城保卫战”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