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展实力民心慑李 (第1/3页)
宣和四年十一月十八,宣城的晨雾刚被暖阳驱散,李嵩便被窗外的喧闹声惊醒。他披衣走到窗边,撩起纱帘一看 —— 驿馆外的街道上,百姓们推着装满农具的独轮车,扛着新收割的稻谷,正朝着城外的农田走去,脸上带着笑意,偶尔还能听到孩童追着牛车奔跑的笑声。
“大人醒了?” 门外传来侍从的声音,“赵郡主已在驿馆外等候,说今日要带大人去看看宣城的农耕与工坊,让大人了解百姓的生计。”
李嵩心中一动 —— 昨日他试探着提及想看 “民生实务”,赵玥今日便主动安排,是想主动展示,还是另有算计?他整理好官袍,快步走出驿馆,果然见赵玥身着常服,站在马车旁等候,身后还跟着几名吏员,手中提着笔墨纸砚,似要记录沿途见闻。
“李大人昨夜歇息得可好?” 赵玥笑着迎上前,语气依旧恭敬,“今日天气晴好,正好带大人看看宣城的农田与工坊,也让大人知道,百姓们能安稳生活,全靠朝廷的庇护与抗金的成果。”
李嵩点头,顺势登上马车:“有劳郡主费心,本官也想看看,宣城如何在战火后恢复民生。”
马车驶出城门,朝着城东的农田方向驶去。越往城外走,农田的景象越清晰 —— 成片的稻田里,稻穗沉甸甸地垂着,几名农夫正挥舞着镰刀收割,旁边的田埂上,妇人与孩童们忙着将收割的稻谷捆扎好,装上牛车;远处的水塘边,几名渔民正划着小船撒网,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
“大人您看,” 赵玥指着远处一片开垦的新田,“这片田原本是金军过境时毁坏的荒地,战后我们组织士兵与百姓一起开垦,还修建了水渠,引青弋江的水灌溉,如今已能种出高产的稻谷。今年秋粮收成不错,除去百姓自用,还能储备不少作为军粮。”
李嵩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新田边缘修着整齐的水渠,水流顺着渠沟缓缓流入田中,几名吏员正拿着账簿,在田边记录收成。他忍不住问道:“开垦荒地、修建水渠,所需人力物力想必不少,宣城是如何统筹的?”
“全靠百姓自愿与士兵协助。” 赵玥笑着解释,“百姓们知道,只有田地丰收,才能吃饱饭,才能抵御金军;士兵们也愿意帮忙,他们大多是本地子弟,守护家园就是守护自己的田地。我们还制定了‘粮税减免’政策,开垦新田的百姓,前两年只需缴纳三成粮税,所以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说话间,马车停在一片农田旁。赵玥与李嵩走下车,一名老农看到赵玥,立刻放下手中的镰刀,快步迎上来,脸上满是笑容:“郡主来了!今年这稻子长得好,多亏了您让人修的水渠,不然今年旱季,这稻子早就枯死了!”
“王老伯客气了,” 赵玥笑着回应,“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这位是朝廷派来的李大人,特意来看看咱们的收成。”
王老伯立刻对着李嵩躬身行礼:“见过李大人!大人要是早来几日,还能尝尝咱们新煮的米饭,香甜得很!如今咱们宣城安全了,收成也好了,这都是托了朝廷与郡主的福啊!”
李嵩连忙扶起老农,目光扫过周围的百姓 —— 他们看到赵玥时,眼中满是感激与敬重,提起抗金与收成,更是滔滔不绝,言语间全是对宣城现状的满意。他心中暗暗惊讶:赵玥竟能让百姓如此信服,这份民心,可不是靠虚情假意能换来的。
离开农田,马车又驶向城西的工坊区。刚靠近工坊,便能听到 “叮叮当当” 的打铁声与 “嗡嗡” 的纺纱声。工坊区整齐地划分成不同区域:铁匠铺、织布坊、木工坊、制革坊,每个工坊外都挂着招牌,工匠们穿着统一的布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这是我们的铁匠铺,” 赵玥带着李嵩走进一间铁匠铺,铺内火光熊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