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三顾茅庐 (第2/3页)
荀衍与郭嘉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那一丝无奈。郭嘉甚至无声地做了个“看吧”的口型。
刘湛却神色不变,眼中的失望一闪即逝,很快恢复了平静。他从怀中取出一封早已备好的、用料考究的名帖,递给童子,语气依旧和蔼可亲:“无妨。待先生归来,烦请童儿将此帖转交,便说颍川刘湛,曾来拜访。”他的态度如此谦逊,仿佛面对的并非一个懵懂童子,而是诸葛亮本人。
留下名帖后,刘湛并未立刻离去,而是在草庐周围信步走了走,看似欣赏风景,实则在仔细观察此间环境。但见草庐虽简朴,茅草覆顶,土坯为墙,却收拾得极为整洁干净,檐下无尘,阶前无苔。门前有一小片菜畦,种着时令蔬菜,长势喜人;屋后是一片茂密的修竹,随风摇曳,沙沙作响。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药草香气,混合着若有若无的墨香与书香,显示出主人并非纯粹的农夫。
刘湛的目光最终停留在篱笆旁一架改进过的龙骨水车上,其设计精巧,结构合理,远超当下民间普遍使用的笨重式样。他蹲下身,仔细看了看水车的齿轮连接处,眼中闪过一丝惊异。
“观其居,知其志,察其微,明其心。”刘湛对跟在身后的郭嘉低声道,语气肯定,“此子绝非寻常耕读之徒,于匠作器械、实务经济,亦有所究。胸中必有丘壑。”
郭嘉也收起了几分玩笑之色,点头附和:“确有不凡之气。居所虽陋,然井然有序,暗合法度。只是这第一次便吃了闭门羹,扑了个空,怕是机缘未至,或者……”他拖长了语调,眼中精光一闪,“他早已洞悉主公身份,故意避而不见,以此试探?”
“都有可能。”刘湛望着那扇紧闭的柴门,以及门后静谧的草庐,语气平和,“既是诚心相邀,便不能因一次不见而气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改日再来。”
……
数日后,刘湛一行第二次前往隆中。这一次,天公似乎有意作对。出发时尚是阴天,行至半路,忽然秋雨绵绵,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雨丝虽不猛烈,却极其绵密,带着深秋的寒意,很快便将山路浇得泥泞不堪。
马蹄踏在泥浆里,发出“噗呲噗呲”的声音,不时打滑。侍卫首领上前,低声请示是否要备轿,或者等雨停了再走。刘湛看了看灰蒙蒙的天空,没有丝毫放晴的迹象,他拒绝了提议,紧了紧蓑衣的带子,坚持骑马而行。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襟和下摆,冰凉的湿意渗透进来,让他显得有些狼狈,但腰背依旧挺得笔直。
郭嘉在一旁可就惨了。他本就体弱,不耐风寒,此刻裹在厚重的蓑衣里,依然冻得嘴唇有些发紫,连连叫苦:“主公啊主公,我这身子骨,您是知道的,可经不起这般风雨折腾。这诸葛孔明也真是,早不出门晚不出门,偏挑这种天气……哎哟,这路,我的老腰……早知道该在宛城等个艳阳高照的黄道吉日再来。”
刘湛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和汗水,回头看着他这副模样,又是好笑又是好气,朗声笑道:“奉孝,岂不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若连这点风雨便心生退缩,望而却步,何以显示我邀请大贤的诚意?放心,回去我让厨子给你熬碗滚烫的姜汤,多放红糖,给你驱驱寒,暖暖身子。”
荀衍则在一旁默默无言,他同样衣衫湿透,却浑不在意,只是看着刘湛在雨中坚定前行的背影,看着他那被泥水玷污的袍角,眼中流露出愈发浓重的敬佩之色。主公此举,已远超寻常礼贤下士的范畴,近乎于一种执着的“求道”之心了。
再次来到那熟悉的草庐前,众人的心情与第一次已有所不同,多了几分凝重。刘湛再次亲自上前,叩响柴门。这一次,出来的不再是小童,而是一位年纪稍轻、眉目间与诸葛亮有几分相似、却少了几分仙气、多了几分朴拙的青年文士。
那青年文士拱手道:“在下诸葛均,孔明乃家兄。不知诸位尊客何人?寻家兄何事?”
荀衍再次上前通报身份。
诸葛均闻言,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遗憾,告知:“真是不巧。家兄与友人相约,于前日外出游学访道去了,探寻名山大川,访求隐士高人,归期渺茫,不知何时能回。实在抱歉,让魏公与诸位白跑一趟。”
又一次扑空。
刘湛心中不免涌起一股更深的失望,像这秋雨一般,凉意丝丝渗透。但他仍保持着风度和仪态,脸上不见半分愠色。他反而温和地向诸葛均询问起诸葛亮平日的志趣爱好,读何书,喜何物,与哪些友人交往密切。诸葛均一一作答,虽言辞朴实,倒也清晰。
最后,刘湛再次从怀中取出一封早已准备好的书信,信纸用油布包得严实,未曾被雨水打湿。他郑重地交给诸葛均:“此信之中,除表达孤对令兄的仰慕之情外,还就如今天下大势、民生经济、治国安邦之策,提出了几个具体问题,恳请先生不吝赐教。待令兄归来,烦请转交。”
回程的路上,雨渐渐停了,但天色依旧阴沉,气氛比来时更加沉闷。连最是跳脱、惯于活跃气氛的郭嘉,也皱着眉头,抿着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极其严肃的问题,连湿透的衣服带来的不适都暂时忘记了。
“奉孝,一路沉默,有何发现?”刘湛打破沉寂,问道。马蹄踏过积水,溅起细碎的水花。
郭嘉摸着光滑的下巴,沉吟道:“主公,此事颇有蹊跷。第一次,童子说‘先生一早出门’;这次,其弟诸葛均说‘前日外出游学,归期渺茫’。这说辞,时间上衔接得如此‘恰好’,未免太过巧合,像是……像是早就准备好的推脱之词。”他眼中闪过一丝洞察的光芒,“嘉怀疑,诸葛亮或许根本就在庐中,并未远行。只是……他仍在观察,或者在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又或者,在等待什么别的变数。”
刘湛目光一闪,如同暗夜中的星火:“你是说,他在等我第三次来访?抑或……他在等新野的刘备,看谁更有耐心,谁的诚意更足?”
“都有可能。”郭嘉点头,语气肯定了几分,“大才之心,深如渊海,难以揣度。不过,他既两次都留下了推脱之词,而非直接、强硬地拒之门外,甚至将名帖、书信都收下了,说明事情尚有转圜的余地,他也在权衡,在考量。主公,这第三次,恐怕才是真正的关键,是决定成败的最后一叩。”
刘湛深吸了一口雨后清冷潮湿的空气,那凉意直透肺腑,却让他更加清醒。他斩钉截铁道:“那就等!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再来这第三次!传令,我们在宛城住下,对外依旧宣称巡视豫州。我要让他看到,我刘湛,绝非浅尝辄止、遇难即退之辈!我有的是耐心和诚意!”
……
这一等,便是近月。秋意渐深,隆中的山色染上了更多斑斓的色彩,枫叶红似火,银杏黄如金,松柏愈发苍翠。期间,刘湛并未闲着,他借着“巡视”的名义,实地考察了南阳郡的民情、水利、仓储,甚至秘密接见了几位对刘表统治不满、或对现状感到忧虑的荆州中层官吏与地方豪族,从他们口中,初步摸清了荆州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结构和潜在矛盾。同时,对刘备动向的监视也从未放松,确保没有任何人抢先他一步,接触到那位隐居的卧龙。
时机,终于在耐心等待中成熟。探马回报,诸葛亮已确定在草庐中,且近日并未有任何远行的计划。刘湛闻讯,于宛城行在所斋戒三日,沐浴更衣,不近酒肉,澄澈心神,选择了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吉日,第三次前往隆中。
这一次,气氛与前两次截然不同。距离草庐还有半里之遥,刘湛便下令所有人下马,包括他自己,将马匹交给护卫看守,然后整理衣冠,步行前进,以示最大的尊重。山路清幽,脚步踏在落叶上,发出沙沙的轻响。
郭嘉看着刘湛那小心翼翼、如同朝圣一般郑重其事的样子,忍不住用胳膊肘碰了碰身边的荀衍,压低声音,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音量嘀咕道:“文若,你看主公这架势,这表情,比当年在许都迎娶那位荀家女公子时,还要郑重、还要紧张几分哩。这诸葛孔明若再借故不见,或者又拿出什么新花样,”他促狭地挤挤眼,“我郭奉孝第一个不答应,非得想个法子,比如放把小火烧了这草庐后面的柴垛,看他还能不能稳坐钓鱼台,出不出来救火!”
荀衍闻言,吓得赶紧瞪了他一眼,低喝道:“奉孝!慎言!此乃主公一片至诚之心所致,岂可如此儿戏!若坏了主公大事,你担当得起吗?”他紧张地看了看走在前面的刘湛,生怕他听见。
刘湛耳尖,其实早已听到,他回过头,脸上并无责怪之意,反而带着一丝轻松的笑意,接口道:“奉孝若真敢放火烧我未来贤才的草庐,坏我兴汉大计,我便不罚你军棍,只罚你去颍川书院,给那些学子们扫地、磨墨、整理书卷三年,好好磨磨你这跳脱的性子。”
郭嘉立刻做出一个苦瓜脸,拱手讨饶:“别别别,主公,嘉知错了!那些小祖宗我可伺候不来,还是让嘉在您身边出出馊主意……啊不,是出谋划策比较好。”一番说笑,将第三次拜访前那点残余的紧张气氛冲淡了不少。
一行人终于再次来到那熟悉的庄前。刘湛深吸一口气,再次整了整其实早已一丝不苟的衣冠,上前,用指节轻轻叩响柴门。那叩门声,带着一种命运的沉重与期待。
这次开门的,仍是那个小童。他似乎已经认得刘湛了,乌溜溜的眼睛里少了几分陌生,多了几分好奇。
“童儿,今日先生可在庄上?”刘湛和颜悦色,语气平和地问道。
小童点了点头,声音清脆地答道:“先生今日未出,正在堂上读书哩。”
一瞬间,刘湛只觉得心中那块悬了数月的大石,终于“咚”地一声落了地,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暖流般涌遍全身。他强压下激动的心情,面上依旧保持着沉静从容,道:“劳烦童儿通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