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三国从颍川开始逐鹿九州 > 第十七章 徐公明归心

第十七章 徐公明归心

    第十七章 徐公明归心 (第3/3页)

内政,其名声和能力,他亦有耳闻,内心未必没有几分佩服。此刻,见对方身为一州之牧,如此看重自己这个“贼将”,言辞恳切,分析入情入理,给出的承诺更是极具诱惑力,不由心神剧震,原本坚定的死战之念,瞬间动摇,生出了强烈的波澜。他身后的部卒们,显然也被这番话打动,阵型出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动,许多人交头接耳,目光中充满了期盼。

    然而,徐晃毕竟是重义之人。他脸上挣扎之色一闪而过,最终还是沉声道:“刘使君一番美意,晃……心领之,感激不尽!然……然杨帅对晃,确有收留之恩,使我等免于饿殍。今日阵前,若背主求荣,倒戈相向,此等行径,非大丈夫所为!晃,实难从命!” 这是他心中最后的障碍,也是他作为武人的操守底线。

    刘湛对此早有预料,闻言非但没有不悦,反而眼中赞赏之色更浓。他神色一正,语气变得严肃而充满力量:“公明重信义,守承诺,此乃真豪杰本色,刘湛更是敬佩!” 他先肯定了徐晃的义,随即话锋如刀,直指其义背后的不义,“然,公明需明辨,何谓真义,何谓小义!杨奉收留你等,或许有其恩情。然其身为首领,不思安民保境,反而纵兵劫掠,屠戮无辜百姓,此乃大不义!公明若固执于对杨奉一人之小义,而随其行此荼毒苍生之大不义,非但不是报恩,实乃是助纣为虐,害了更多无辜之人!此非保全名节,实乃污名也!”

    他目光炯炯地盯着徐晃,给出了最后的、也是最具说服力的承诺:“公明若肯归顺,我可在此向三军立誓,对杨奉及其麾下不愿归降之部众,只驱散,不滥杀!绝不留难,任其北返!以此,全你心中对旧主最后一份情义,使你弃暗投明,无愧于心!公明,意下如何?”

    这一番话,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又如同黑暗中射入的一道强光!不仅彻底剖析了“义”的真谛,解开了徐晃最大的心结,更给出了保全杨奉部众的具体承诺,消除了他最后的顾虑!

    刘湛的话语清晰传遍战场,徐晃身后的部卒听得清清楚楚,求生的本能和对光明前途的渴望,让他们再也按捺不住,阵型骚动更加明显。就在这时,一直在刘湛身侧观察局势的郭嘉,觉得火候已到,对身旁的传令兵微微颔首。

    霎时间,豫州军阵中,数千人齐声呼喊,声浪如同海啸般席卷整个野王坡: “徐将军,归顺刘使君!” “共保豫州,匡扶汉室!” “弃暗投明,正当其时!” ……

    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声,彻底击垮了白波贼本就不高的士气,也彻底坚定了徐晃的决心。他环顾四周,看到的是部下们期盼的眼神;望向对面,是刘湛真诚而充满期待的目光;想起自己半生蹉跎,抱负难展,如今明主就在眼前,前程似锦……种种思绪,最终化为一声长长的、仿佛卸下了千钧重担的叹息!

    “哐当!”

    一声沉重的金属坠地声响起!徐晃将手中那柄视若性命的大斧,毅然抛掷于马前!他翻身下马,动作干净利落,大步走到刘湛马前五步之处,单膝跪地,抱拳低头,声音因激动而略带沙哑,却洪亮如钟:

    “刘使君仁德兼备,明察万里,更兼胸怀广阔,信义无双!晃……一介武夫,蒙使君不弃,谆谆教诲,更保全旧义,恩同再造!晃……愿降!自此以后,此身此命,尽付使君!鞍前马后,唯使君之命是从!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愿随徐将军归顺刘使君!” 见主将归降,徐晃麾下那千余精锐,早已等待多时,纷纷抛下手中兵器,齐刷刷跪倒一片,声音汇聚成一股洪流!

    对面土丘上,一直在紧张观望的杨奉,见徐晃竟然阵前率部归降,吓得魂飞魄散,面如土色,哪里还敢停留?慌忙带着剩下那些乱哄哄的、早已丧失斗志的残部,如同丧家之犬般,仓皇向北逃窜。刘湛果然严格遵守诺言,只是派周仓率少量骑兵远远监视驱赶,并未派兵穷追猛打,任由其溃散而去。

    收兵回营,气氛与出征时截然不同。在中军大帐内,刘湛亲自执徐晃手,引入上座。当晚便设下宴席,虽在军中,不算奢华,但酒肉管够,为徐晃及其归降部众压惊。席间,刘湛更是当场宣布,任命徐晃为骑都尉,秩比二千石,不仅让他继续统率其原有的千余精锐部曲,更从豫州军中抽调五百精锐骑兵、一千步卒补充其军,使其单独成军,号为“荡寇营”!

    徐晃见刘湛对自己如此推心置腹,毫不猜忌,甫一归降便授予高位,委以兵权,这份信任和气度,远非杨奉可比!他心中感动得无以复加,离席而起,再次向刘湛行以大礼,虎目之中竟隐隐有泪光闪烁,声音哽咽却无比坚定:“主公!晃……一介降将,蒙主公如此厚恩,信任有加!晃……必以此生,竭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以报主公知遇之恩!若有异心,天地共戮之!”

    至此,刘湛麾下再添一员足以独当一面、未来可期的大将!徐晃的归顺,不仅瞬间增强了豫州军的整体实力,弥补了骑兵和重步兵方面的某些短板,其严谨治军、令行禁止的作风,也必将对周仓等原有部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