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归一 (第2/3页)
需法力镇压,后来才明白,怨念皆起于痛,善意藏于心。”唯有以慈悲为引,唤醒沉睡的良心。大帝之姿,是体谅他人疾苦的慈悲,唤醒心底的善意。”
陆沉舟剑眉微挑,指尖叩开腰间的剑匣,那里面藏着他打磨了十年的刀剑,从未轻易出鞘。他想起了蛰伏期间的隐忍和观察,神情犀利却不张扬:“弟子们曾急于证明自己,动辄拔剑相向,却屡屡受挫。”后隐锋于市井,观世事浮沉,方知“勇”从来不是匹夫之勇,“进”需待天时。大帝的姿态,是一种藏锋守拙,静待时机的智慧。”
苏傲垂眸望着自己的掌心,那里曾经因为执念的紧握而留下深深的痕迹,现在已经渐渐归于平静。他想起放下过去时的轻松,语气中带着自省后的通透:“弟子曾困于前嫌,日日在恨中度日,终致身心疲惫。”直到师父点醒“往事如尘,执之无益”,紧握的手才敢松开。大帝的姿态,不是沉溺于过去的倔强,而是勇于放下包袱。”
楚厌离紧握颈间的玉佩,那是当年为她救赎的恩人所赐,玉佩温润的触感仿佛可以将力量传递出去。她想起自己从仇恨的深渊中走出,最终选择原谅,眼里闪着温暖的光芒:“弟子曾因家破人亡满心怨毒,誓要血债血偿,却在复仇的无辜的眼泪。”才知道恨只会滋生更多的恨,原谅不是软弱,而是救赎。大帝之姿,是超越仇恨的宽容,给人以新生。”
沈砚秋捧着怀中的典籍,指尖轻轻拂过泛黄的她的手心里仿佛流转着那些古老的文字。她想起守护藏书阁的日日夜夜,声音中带着对传承的敬畏:“弟子曾以为典籍不过是故纸堆,直到看到有人因为古籍中的智慧而解除困境,才明白文明从来不是文字的静止,而是火种的流淌。”大帝之姿,是守护火种的坚守,是延续文明的坚守。”
洛书白看着脚下的问道石,指尖划过石上的刻痕,笑容如春风般温润:“弟子曾在市井中问三年,听商贩讲‘信’,听农夫讲‘勤’,听祖母讲‘善’,方知大道从来不在庙堂之上,而在柴米油盐之间。”褪去浮华,回归本心,方能见真知。大帝之姿,是在市井中领悟真意,回归本心的通透。”
白芷嗅着指尖残留的药香,那是她刚为山下的乡亲们诊病时染上的气息,清新踏实。她想起了自己在药圃里亲手种下的草药,语气中透着一股医者的纯真:“弟子们曾追求玄妙医术,却忽略了‘药到病除,心到病除’的道理。”后来守着一方药圃,求真务实地为百姓诊病,才知道医术的根本是\大帝之姿,乃不慕虚名,求实之本真。”
萧惊尘捻着手中的棋子,棋盘在脚下的青石上,黑白相间,错落有致。他想起曾经化解的部落纷争,神情淡然却暗藏智慧:“弟子曾以为化解纷争只有硬气,后来悟出棋盘上‘围不如疏,堵不如导’的道理。”化干戈为玉帛,让对立者握手言和,比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还难,更有意义。“大帝的姿态,是化冲突为圆融的智慧。”
墨尘抹去了手上的泥土,那是他在山下田埂劳作时沾上的,带着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他望着远处的梯田,语气中充满了顺应自然的平和:“弟子曾急于求成,用法术将庄稼催熟,终致颗粒无收。”后来跟随农夫春耕夏耘,才懂得‘万事万物有时’,顺应自然才能有所得。大帝之姿,是一种不违天时,顺应本心的心境。”
沈砚之按着腰间的官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