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四合院:从铁路技工开始进步 > 第3章 镀金身 奔前程

第3章 镀金身 奔前程

    第3章 镀金身 奔前程 (第3/3页)

父太看重最小大学生这个名声,坚定地拒绝了张炘炀的请求,硬生生地把张炘炀推入一所二本院校。

    13岁那年,神通的老师看出了他的学习天赋,有意深入培养;

    为他申请了汉斯猫研究生深造,可当时汉斯猫留学需要等到14岁,老师劝张父再等一年。

    可张父非常看重最小研究生的称赞,一口拒绝了老师的要求,硬逼着他大三直接考研。

    就这样张炘炀又一次失去升华格局、拓展视野走向国际的最佳机会!

    四九城读书期间,神通看到买房契机;当时因为优异的成绩,奖学金拿到手软,再加上父母的积蓄,完全可以承担得起。

    为了让张父买房,神通告诉父母只有在四九城买房了,他才肯愿意继续读博。后来张父为了最年轻博士的美誉,在四九城租了套房子,骗神通是自己买的。之后,四九城的房价快速上涨,他们一家再也承担不起高昂的房价!

    后世家长识字都如此,更何况,陈卫东的父母,只是经历战乱,艰难活下来的普通老百姓,要不是扫盲班,现在应该是文盲状态。

    好在,陈卫东盘算了一下,按照记忆,等五八年才实行户口条例,等他大学毕业,再挪户口也不迟,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

    以至于,大哥陈卫南,轧钢厂临时工,每月工资累死累活,才二十块钱。

    三个姐夫,倒是工人身份,但是要上有老,下有小,要是没三个姐姐农村口粮,估计日子更难熬。

    现如今是五七年,还没有实行工分制度,只要农村户口,还是按照人头分粮食。

    建国初农村日子不错,每年除开一大家子的口粮还能余下点囤积起来。

    现在五七年,马上就要开始打破常规,乘风破浪,五八年一月份,《户口登记条例》一出,直接杜绝了农民往城市转移的可能性。

    陈卫东记得,五六年到五七年,是新国家城里市外人口迁入第一个高峰期,人数达到41.2万人,这一年从京外调入干部,职工16.1万人,随迁家属,投靠亲友的17.1万人。

    五七年,新国家虽然发布了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但是不是将所有的窗户都关闭了,还有两扇窗户可以走。

    第一是四九城投奔亲友,要想落户,只要亲友单位的层次足够。

    比如,人民银行等重要国家单位就可以落户。

    第二扇窗户就是五七到五八年,四九城十大建筑陆续开工,工商企业单位增加,劳动力严重不足,各单位自行从京外农村招聘大量工作人员。

    因现在粮油副食供应凭正式户口,这部分来京务工人员生活非常不便。

    所以市委决定,将这些人转为四九城常驻户口,一共7.9万人落户。

    这是四九城第三次,无证入户的高潮。

    若是毕业分配,工作定下了,那就是铁老大单位,家中亲人想要投奔亲友,陈卫东单位会符合条件。

    陈卫东和别的穿越者不同,他是前世熬夜加班,为了给相亲对象攒彩礼,结果拉屎用力脑溢血猝死而亡,再次睁开眼,就成为了小婴儿。

    战乱时期,为了弄到吃的,他的大哥曾经为他深入敌占区,他的大嫂,怀孕自己奶孩子的同时,还不忘给他留一碗奶,补身体。

    他的父母亲人,更是拼尽全力,托举他读书,考试,买书,买文具,一路成为大学生。

    他和家人朝夕相处二十年,在陈卫东眼中,他们就是他真正的亲人。

    好在老天还是眷顾陈卫东的,他穿越而来就觉醒了金手指,就是尽可能的在这世界上获得名望,获得别人崇拜,敬佩等情绪,每次积累一定的名望点,就可抽奖。

    抽奖的奖品很多,最好的是空间,但他还没抽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