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45章 薛涛晚年:浣花溪边活成“女王”

第145章 薛涛晚年:浣花溪边活成“女王”

    第145章 薛涛晚年:浣花溪边活成“女王” (第2/3页)

最轻薄的宣纸,然后把采来的红花、芙蓉花捣成汁,加上点明矾,调成染料。一开始染出来的纸,不是颜色太浅就是太暗,她不气馁,每天都试——今天多加点红花,明天少放些明矾,有时候染坏了一整张纸,她也不心疼,捡起来晾干,裁成小块当草稿纸。

    折腾了一个多月,染出满意的颜色——那种红,不是正红的刺眼,是像晚霞一样的浅红,透着点温润,摸在手里软软的,像丝绸。她又把纸剪成三寸见方的小笺,边缘用细剪刀修得整整齐齐,有的还在角落印上小小的枇杷花——那是她院子里种的,看着亲切。

    第一次用这彩笺写诗,薛涛写的是《浣花溪》: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都。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图。”

    笔刚落在纸上,她就笑了——浅红的笺,墨色的字,配在一起真好看,比以前的白纸顺眼多了。

    这彩笺一出来,可把蜀中的文人给馋坏了。有人听说了,特意绕远路来她的小院,想求几张;有人写信给她,说愿意用上好的墨换她的彩笺。薛涛也不小气,只要来求的,她都给个两三张,要是遇到懂诗的,她还会在笺上写首小诗送人家。后来大家都叫这彩笺“薛涛笺”,慢慢的,连长安的文人都知道,蜀中有个薛涛,做的笺比诗还美。

    薛涛的字还写得特别好。她小时候跟着爹练过书法,后来虽然没怎么特意练,可常年写诗,笔杆子早就磨熟了。她写的字,不像别的女子那样软趴趴的,反而带着股刚劲,撇捺之间有王羲之的影子——有次白居易收到她用薛涛笺写的回信,拿着信纸翻来覆去看,跟身边人说:“你看这字,既有女子的清雅,又有男子的风骨,薛涛这女子,真是把‘才’字刻进骨子里了!”

    脱了乐籍的薛涛,日子过得比以前还滋润。每天早上,天刚亮她就起来,先去花园里浇花,看着牡丹的叶子上挂着露珠,枇杷的青果又大了点,心里就踏实;上午就在书房里制笺写诗,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浅红的笺纸堆在一边,墨香混着花香,舒服得让人不想挪窝;下午就搬个竹椅坐在溪边,泡杯自己晒的菊花茶,手里拿本旧诗集,看累了就盯着溪水发呆,看小鱼在水里游,看芦苇花飘过来,能坐一下午。

    有时候,溪边的农妇会过来跟她聊天,送她点新鲜的蔬菜;观里的老道士路过,会跟她讨杯茶,聊两句道家的养生;还有以前认识的文人,路过成都,会特意来看看她,跟她聊诗论道。薛涛从不摆架子,农妇来,她就拉着人家的手问庄稼的事;道士来,她就听人家讲养生;文人来,她就拿出薛涛笺,跟人家一起写诗——她觉得,这样的日子才叫日子,不用装,不用演,舒服自在。

    后来,她还给自己取了个号,叫“洪度”。有人问她,这号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洪是宽大,度是度量。以前总跟自己较劲,跟日子较劲,现在想通了,做人得放宽心,对别人宽容,对自己也宽容,日子才能过得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