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8章 实战检验 (第2/3页)
临时复核小组在林凡的安排下,高效运转起来。专家们经验丰富,厂里技术人员熟悉情况,双方结合,效率极高。林凡则坐镇中枢,随时处理各方提出的疑点。
气氛空前紧张。资料室里只能听到翻动图纸的沙沙声、敲击计算器的哒哒声和偶尔低沉的讨论声。没有人抱怨,所有人都明白这件事的严重性。
一个个小时过去。又发现了三处较小的标注歧义或翻译不准确的地方,但都远不如林凡发现的那处关键。
焦点始终聚集在那处液压法兰接口上。
“原版德标图纸确认,公差代号为Kf6,对应公差带±0.03mm。”
“国产化工艺文件此处标注为H9,公差带+0.05/-0.00mm。确系错误。”
“核实翻译记录,原始翻译员对Kf6代号不熟悉,查阅手册时误与相似代号混淆,校对人员也未深究,认为辅助接口无关紧要,导致错误产生。”
原因水落石出。并非故意,却是典型的技术疏忽和经验主义错误。
“立刻修正工艺文件!所有已发放文件全部收回作废!”李副厂长得知最终结果后,下达了死命令。
陈大校拿到复核报告和更正后的文件,脸色稍霁,但依旧严肃。他看向林凡:“林工,文件错误修正了。但如何证明你关于疲劳风险的推断是正确的?我们需要更直观的证据,才能彻底放心,并以此警示所有人!”
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要求。理论终究是理论。
林凡早已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立刻提出方案:“首长,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验证实验。利用厂里的材料试验机,分别加工一个符合正确公差(Kf6)的接口试件和一个符合错误公差(H9)的接口试件,模拟实际工况进行高频脉冲疲劳试验。数据会说明一切。”
“需要多久?”
“加工试件和准备实验,最快下午可以开始。”
“好!就按你说的办!我就在这儿等结果!”陈大校斩钉截铁。
整个下午,在厂材料实验室里,一场无声的验证紧张进行。两台加工好的金属试件被安装在试验机上,连接着模拟液压脉冲发生的装置。
林凡、陈大校、刘副局长、杨教授、李副厂长以及一众专家和技术骨干,都静静地站在观察窗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