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伽蓝旧梦 > 第一章  行役洛阳

第一章  行役洛阳

    第一章  行役洛阳 (第1/3页)

    武定五年(547年)是丁卯年,(武定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第四个年号,历时八年余)此时夏日炎炎,骄阳似火。在从东魏首都邺城通往洛阳的官道上,两匹健壮的黑色骏马疾驰而来,骑在前头的是一名四十多岁的官员杨衒之(衒,xuàn,同“炫”)。他出生于宣武帝景明初年(500年)前后,是东魏的一名武官,正奉命前往故都洛阳前线出任“抚军府司马”一职,该职属于第五品武官。他的随从是一名十八岁的武士,名叫白曜。他们一路打马疾驰,打算在天黑之前到达目的地洛阳城。

    武定五年时,洛阳城已经经历过数次激烈的战争,最终被东魏控制。当时,东西两魏之间爆发了第四次大战,即著名的邙山大战,双方在洛阳、金墉城和邙山等地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最终东魏获胜,洛阳城归属东魏。

    杨衒之三十岁那年——北魏永安三年(530年),孝庄帝元子攸杀死权臣尔朱荣之后,遭到尔朱氏反扑,北魏大乱,尔朱兆、尔朱世隆又杀害孝庄帝。尔朱家族先后拥立元晔、元恭为帝,后来高欢打败尔朱家族后,又先后立元朗、元修做皇帝。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关系决裂,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于是在邺城拥立十一岁的元善见为皇帝,是为东魏。投靠宇文泰的元修在这年的年底被宇文泰所杀,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东魏政权在高欢的控制下,而西魏政权则被宇文泰控制。

    洛阳城越来越近了,但是越近目的地,杨衒之的脚步反而慢了下来,没那么急着进城,他带着白曜慢慢走过洛水上的浮桥——永桥。残阳将两人的身影拉得老长,杨衒之勒住缰绳,伫立在永桥上,举头望向洛阳城门,斑驳的“宣阳门”三字依旧在。遥想起永熙三年(534年),他拖家带口出城时,这里还站立着金甲耀目的羽林军,如今一眨眼十三年过去了,守卫城门的卫兵不见了,城门的青砖缝里长出了野草,在暮风中瑟瑟。城楼上有只灰鹞子扑棱棱惊起,带落几片碎瓦。

    他们从洛阳城的正南门——宣阳门入城,城中人迹罕至,到处植被繁茂,野鸟啾鸣,骤然起落,狐兔出没,牛羊徜徉。坚固的城墙已经倒塌了不少,不再连贯,断成一段一段的了。宫殿倾覆,寺观成了灰烬,庙塔变成空地;墙头上爬满蒿艾,街巷里遍布荒草。野兽在荒废的阶石上打洞,山鸟在院子里的树上做巢。岁月巨变,沧海桑田,谁能在大浪淘沙过后岿然不动?原来的泱泱城民,不是死了,就是散了。

    他们骑马走在洛阳城的中轴线,那条有九条车轨的宽阔御道铜驼大街上,旧时其上飞驰着王公贵族们的昂贵马车,而现在只有放牧的儿童在闲逛,还有不时往来耕种的农夫村老。耄耋之年还依然劳作不息的老农人,在旧日皇宫门前的双阙下开荒,播种黍子。

    一只野狐从断垣后面窜出,在马的面前一窜而过,惊得白曜的坐骑奋起前蹄,腾空而立,不停地嘶鸣。杨衒之迅速出手,帮忙拉住马的辔头:“勿惧,此畜惊矣。”

    他们沿着铜驼大街来到坍塌的宫城正南门(阊阖门)前——那里曾是百官朝觐的必经之地,此刻却像被巨兽啃噬剩下的骸骨,碎砖间竟长出半人高的蓟草。

    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前,有个佝偻老农正在用锄头翻土,腰间麻绳系着的铜爵在暮色中泛着幽光。那分明是禁军虎贲的制式酒器!

    “老丈!”杨衒之踉跄着奔过去,靴子陷在松软的泥土里,“此……此乃……”

    老农浑浊的眼珠转动着,露出残缺的黄牙:“官人可识得此物乎?老朽自北邙山冢间得之,前日吾亦掘出一柄玉具环首刀。”说着,用豁口的锄头敲了敲土块,“叮”的一声,半截鎏金门环应声而出。

    老农说:“官人,观此土色,甚杂,或可复得珍器!”翻起的黑土里混杂着朱砂、青灰与琉璃碎末。

    “此间即故皇宫之阊阖门也。”杨衒之蹲下身抓了把泥土仔细分辨,细碎的金箔在指缝间闪烁——这是西域使节进贡的金丝毯,可惜已经在土层里烂成了齑粉。

    杨衒之的思绪飞回到永熙三年(534年)。随着丞相高欢一声令下,生活在洛阳的人都要迁往邺城。广大市民、朝廷官员、皇室成员和僧侣,都要一同迁去。杨衒之只是一名中下层官员,也夹杂在乌泱泱的人群中步履蹒跚地离开洛阳。

    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