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腐朽频率与“洁净”异常体 (第1/3页)
“罗盘1.0”在凌天手中发出嗡嗡的蜂鸣声,七彩的LED指示灯不规则地闪烁着,像是某种赛博朋克风格的占卜器具。
“UV-C波长设定在265纳米,”凌天对着麦克风说道,手指小心地调整着一个从旧紫外光疗仪拆下并重新集成的高功率UV-C发光阵列,“这个波段对核酸的破坏力最强。如果那东西真是某种‘生物信息聚合体’,这应该能干扰它。”
电脑屏幕上,墨影发来一个翻白眼的表情包:“老板,说人话。直播间观众可听不懂你的专业术语。”
“简单说,这就是个强效紫外线杀菌灯的高危变种,能量集中足以瞬间灼伤视网膜和皮肤,专杀病毒和‘鬼’。”凌天叹了口气,将装置连接到一个厚重的蓄电池上,“再加上这个次声波发生器,理论上能与内脏产生共振,扰乱那种基于生物信号的污染。”
办公室门被推开,岩罡拎着两袋外卖走进来,瞥了一眼凌天手中那堆闪着诡异光芒的装置:“凌老弟,你确定这玩意儿不会先把我们自己给解决了?”
“只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佩戴护目镜、不直接照射皮肤、exposure时间控制在安全阈值内——概率低于13.7%。”凌天头也不抬,递给大家一副副特制的护目镜,“次声波频率我设定在安全且难以感知的范围内,但长时间暴露可能会产生莫名的焦虑或恶心感,那是正常现象。”
光瞳从一堆古籍中抬起头,推了推眼镜:“《淮南子》有云:‘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若是某种‘气’形成了具象化的污染,凌兄的方法或许真能奏效。”
就在这时,墨影突然吹了个响亮的口哨:“来活了!多层加密信息流,源头经过三次跳转,最终定位是——市医科大学!”
凌天迅速回到电脑前,解密后的信息逐渐呈现。一位自称“知情人”的发来消息,称自己是七十年代那场事故中某位清洁工的女儿,父亲临终前留下了一些东西和一张手绘的地图。
“看看这个,”凌天将图片放大,“这是当年解剖楼的内部结构图,官方档案里已经缺失的部分。”
图中详细标注了通道和房间,但在中央尸库区域,有一个用红色笔画出的奇怪符号,旁边有一行小字:“彼处之门,非钥可启”。
更令人不安的是另一张照片:一个学生的手臂上浮现出青灰色的斑块,在凌天开启地脉视觉分析时,明显看到那些斑块实际上是由微小的、不断流动的数据编码组成。
“生物电场被改写了,”凌天喃喃自语,“正常人体的细胞生物电活动(如神经元和肌电)频率在0.5-30赫兹之间,而这些斑块的频率...”他快速计算着,“稳定地低于0.1赫兹,这接近于生物体死亡后细胞彻底崩解前的残余电信号衰减频率...或者说,是一种‘腐朽频率’。”
墨影已经查到了相关资料:“1974年,医科大学确实掩盖了一起重大事故,一种含砷的新型防腐剂实验失败,导致一名学生死亡。砷化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