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书香友伴泪犹温 (第1/3页)
日子像檐下的流水,不疾不徐地淌着,却在不经意间浸润出暖人的温度。
我把一天的时光掰成好几段:清晨在书院跟着先生读经论策,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连墨香都带着暖意。
午后去书局抄书,指尖在宣纸上飞舞,每一个字都能换来实实在在的铜钱,叮当作响地落进布包。
傍晚收工后,还要去聚福楼帮忙打理杂货,记账、搬货、清点食材,虽然忙碌,却让每一刻都过得踏实,连脚步声都带着安稳的节奏。
书堂里的同窗渐渐成了可以交心的朋友。
张明远常邀我课后切磋书法,他铺开宣纸笑道:“怀之,你看我这楷书总缺些灵气,你可得好好教教我。”
他的楷书端庄秀丽,如松柏挺立,我便握着他的手示范:“行书要讲究气韵连贯,你看这‘之’字,起笔要轻,转笔要柔,收笔要稳。”
李子玉虽依旧傲气,却会在我抄书累了时,默默递过一杯热茶,茶杯碰到指尖时还会别扭地说:“看你快睡着了,喝口茶醒醒神,别耽误了先生的课业。”
王骞舟更是成了最默契的文友,我们常常在竹林间讨论到暮色四合。
他讲京城的琼林宴有多热闹,说“怀之,新科进士跨马游街时,百姓会往马背上抛花”;我说瓦子巷的季大叔说书有多精彩,“讲到大将军被害时,满街听客都在掉眼泪,这才是大侠”。
阶层的隔阂早已在谈笑间消散,他甚至会脱下锦缎外袍给我披上:“夜里凉,别冻着,你身子刚好些。”
有次先生布置策论《论民生利弊》,我们几个分工查阅典籍。
张明远查水利,李子玉找赋税资料,王骞舟整理历代政策,我则负责结合瓦子巷的实际情况补充例证。
连夜写出的策论被贴在讲堂最显眼的位置,先生用朱笔圈出重点:“各有千秋,合璧生辉!尤其晏怀之这段‘苛政猛于虎’的论述,结合实例,入木三分。”
那一刻,书堂里的掌声让我忘了所有的辛苦,原来志同道合的友人并肩作战,连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