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沈砚,文臣的风骨,武将的胆魄 (第2/3页)
段桐在御史任上,上疏弹劾何慎党羽——守堤吏韩焕,弹劾他“堤决之夜醉卧琼芳楼”,致河堤溃口、百姓溺亡。
反被何党罗织“诬陷朝廷命官、煽动民意”的罪名,下大理寺狱。
他还在狱中题过诗:“刀笔岂能加罪责,浮世录里证山河;他年若得青史在,不负人间泪几多。”
这样的人才,沈砚必是不会埋没,在何慎倒台的当月,倒逼刑部、大理寺翻案,次月段桐便已经“无罪出狱”。
如今段桐正在家养伤,沈砚此次力荐他上任平昌州知州,也是知人善用,不想有才之人就此落寞。
因弹劾韩焕而锒铛入狱,又在得到平反之后接任韩焕的职位。
命运之手的拨弄,有时比戏文还要离奇。
当然,段桐本人是十分感怀沈砚的,只因沈砚《浮世录》里的那句真话,不仅让他有了在狱中活下去的信念,更是为他洗清了冤屈,在接到任命书的那一刻,这位流血不流泪的忠臣发誓,此生会用生命去点燃平昌州的生机。
队伍出发第十二天,官仓“失火”的事情刚刚平定下来,“敢死队”行至承安州地界。
狭窄的官道被月初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堵塞,仅剩半条道可以勉强通行。
谢锋抬头观察地形,眉心微蹙,正准备吩咐队伍小心前行,却听到身旁沈砚淡淡下令:“全队止步,卸车。”
谢锋一愣,只见沈砚目光锐利地扫过前方峡谷两侧的密林,声音低沉却肯定:“前面有埋伏。”
谢锋心中惊疑,不明白沈砚为什么隔着几里地就发现了埋伏。
只见沈砚迅速下令,将车上的粮草、药品及重要装备全数卸下,由后勤与太医们原地结阵看守。
随后,二十辆空车继续前行,车轮碾过碎石,在寂静的峡谷中发出清晰的回响。
“左侧山梁,三十人左右,右侧二十多人,全是练家子的气息。”
沈砚的声音冷冽,随即快速下达指令:“一队、二队,依托车辆和路边巨石,构筑简易防线。剩下的人随我与谢指挥,向前五十步,占据前方那块高地,诱敌深入后,听我号令反击。”
他的安排果断而精准,充分利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