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6章 谢广福窑洞教学 (第2/3页)
红了,仿佛已经看到了窑火熊熊、木炭成堆的景象。
其他汉子们也听得热血沸腾,原本看似无用的破窑,在谢广福嘴里竟然变成了能生金蛋的母鸡!
“清渣、垫砂、加风孔”,简单的三步走,烧制几天之后就能产出第一批木炭,小窑家用,大窑甚至可以尝试量产。
这些古老的铜窑,在谢广福的规划下,必须要实现“炼铁、烧砖、烧炭、闷石灰”的循环利用,为零起步的桃源村注入最急需的工业血液。
谢铁匠在一旁听完全程,更是激动得恨不得立刻动手,他已经看到无数的农具、铁锅在向他招手了。
姚大和姚二也听得两眼放光,谢广福的描述不仅清晰,而且仿佛亲手操作过一般,连烟色变化都说得一清二楚。
他们原本那点自己摸索烧炭的经验,在谢广福这套完整成熟的流程面前,显得格外粗浅。
姚大搓着手,既兴奋又有些不确定地问:
“广福哥,您说得太对了!这闷窑的关键就是看烟色和封窑的时机!俺们以前就凭感觉,时好时坏。您说这黑烟转白烟再转青烟,大概得烧多久?俺们心里好有个数。”
谢广福赞许地点点头:“问得好!这不能全凭死记时间,得看柴火的干湿、粗细和窑的大小。一般来说,像这种小馒头窑,柴火要是干透,大火烧起来后,大概一到两个时辰烟色就会开始变淡转白,再烧半个到一个时辰,看到烟囱口冒出那种淡淡的、有点透明的青烟,就是时候了!大窑时间要更长些。最关键是多看多试,经验就出来了。”
姚二紧接着问:“广福哥,那窑底垫干沙隔湿,俺们以前没想到这层!要是垫的沙子不小心带了点潮气,会不会影响出炭?”
“会!而且影响很大!”
谢广福肯定道:“潮气上去,窑温就不均匀,容易有的地方烧过了成灰,有的地方还是生柴。所以垫层的砂子一定要晒得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