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贺兰西望矗长空,天界华夷势更雄 (第1/3页)
在朵颜及其部落全体族人的全力配合下,在征询了娜菌王妃、阿布大将军、宗政明月、拓跋涛和拓跋思恭等人的意见后,北典城的选址考察工作很快形成方案:在三关口向北的贺兰山东麓洪水冲积扇上,建可容纳10万户居民的新城。
即以“南起榆树沟,北迄泉七沟,东至西干渠,西换贺兰山下,东西宽约4.5千米,南北长10千米有余,总面积50余平方千米”为内城,以“拜寺口、暖泉村、金山村至平吉堡”为界、在100里地的范围内建设外城(待王定)。
并在月牙湖乡黄里岗村南1.5千米处建可容纳3万禹羌龙军的兵沟军事驻地(同时于其北部险要之地建设障城军事要堡,只驻军,不驻民,禹羌龙军的家属与北典城的城防军的家属统一安置于之前为拓跋部北典骑兵驻地的平吉堡)。
拟在三关口和贺兰口建设军事要塞,在拜寺口建设碉楼,在贺兰山中段最高峰海拔3556米的敖包疙瘩建设烽火台。
今后还将沿着贺兰山东麓的走向建设更多“深沟高垒”的军事堡寨,如李俊堡、玉泉营、镇北堡、胜金关等军堡,以拱卫北典城的安全。
拟在党项羌聚居的黄河东岸横城堡以及暖泉村建设简易房舍作为北典新城建设期间施工人员的住宿过渡。
贺兰山,又称楼树山、空青山、婆罗模山、乞伏山、克危山,其中,贺兰山北段“汉代称卑移山”的三关口,又称赤木口,是银川通往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咽喉要道。
这是一条古老的交通道路,循此路穿过贺兰山,到阿拉善盟左旗后再往西北,可达阿拉善额济纳旗,汉代的居延郡治所就在此地,可通往五原城。
贺兰山一脉相承,十分陡峭,但到三关口处突然平缓,关口地带地势开阔,可修筑军事要塞,由东向西设关三道。
头道关为主关,南北与长城主体相连接,夯土城墙起于北侧山上,过关后向南蜿蜒而去。过头道关西去2.5公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