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国家需要我 (第2/3页)
但那份骨子里的轻视,像针一样扎人。
陪同的几个军代表脸色都有些不好看。
“国家需要我。”陈致远回答得简单直接。
“需要?”
高明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丝嘲弄。
“恕我直言,以你的才华,待在德国能学到更系统的理论,接触更前沿的技术,将来能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远比在这里敲敲打打要大得多。你现在的行为,在我看来,更像是坐井观天。”
办公室里的空气瞬间冷了下来。
周大山正好送开水进来,听到这话,手里的暖瓶都晃了一下,滚烫的水差点溅出来。
陈致远却面色如常,只是平静地看着他:“高组长,井里也能看到星星。而且,这里的井,连着前线的战壕。”
“说得好听。”
高明扶了扶眼镜,身体微微前倾,“我们这次来,不是来听口号的。你们搞出的钢壳覆铜子弹,还有那个钨芯穿甲弹,我们都看到了测试报告,很惊人。但是,陈主任,你懂概率学吗?”
不等陈致远回答,他便自顾自地说了下去:“在统计学里,孤立的成功事件,我们称之为‘偶然’。一个设备简陋、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小厂,突然连续攻克两个世界级的技术难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你不能把这种撞大运式的成功,当成一种可以复制的科学方法。”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支钢笔,在纸上画着正态分布曲线:“任何工业生产都存在一个良品率的波动范围。你们之前的合格率在50%上下徘徊,突然跃升,更像是一个离群的、异常的数据点。这不科学,也不可持续。”
“我甚至可以大胆假设,你们只是恰好摸索到了某个工艺参数的‘甜点区’,但你们并不理解其背后的原理。换个环境,换批材料,你们的成功就无法复制。”
他抬起头,用一种教导的口吻看着陈致远:“技术突破,靠的是深厚的理论基础、精密的实验设计和海量的数据支撑,而不是靠一腔热血和几次侥幸。你放弃了学习真正科学方法论的机会,这才是最大的损失。”
整个办公室鸦雀无声。
几个考察团的年轻成员,脸上露出崇拜的神色,显然被高明这番“高深”的理论折服了。
连赵刚派来的军代表都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