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高原雪域,桑缘新章 (第1/3页)
丝路共修工程在敦煌至疏勒的线路上如火如荼地展开,联合驿馆的根基在选定的绿洲旁逐一奠定,平整道路的号子声回荡在曾经寂寥的戈壁。就在这欣欣向荣之际,一支风尘仆仆、服饰与西域诸国迥异的队伍,抵达了敦煌新设立的“丝路合作总署”。他们来自更加高远而神秘的地方——吐蕃。
吐蕃使者首领名为扎西,面容黝红,带着高原阳光与风雪的印记。他并未急于谈论商贸,而是向总署令慕容冷越献上了一条洁白的哈达,以及一小袋珍贵的青稞种子。“尊贵的总署令,”扎西的语调带着高原特有的浑厚,“我们赞普(吐蕃王)听闻大乾以桑苗和智慧造福丝路,心中敬佩。吐蕃高地,苦寒贫瘠,百姓多以牧业为生,衣物难得。我们渴望能如西域诸国一般,引入桑蚕,织造自己的布帛,让高原的孩童也能穿上柔软的衣衫。”
慕容冷越郑重接过哈达和青稞种,心中明了,丝路合作的春风,已然吹向了雪域高原。然而,她深知吐蕃环境之酷烈远超西域。“扎西使者,大乾愿与吐蕃共享农桑之利。只是高原苦寒,空气稀薄,寻常桑苗怕是难以存活。此事需从长计议,细细斟酌。”
消息快马传回长安。风澈立刻召集李老及农桑研究院的骨干商议。李老捻着胡须,眉头紧锁:“殿下,吐蕃之地,臣有所耳闻。其地高天寒,生长季极短,夜间常有霜冻,且土壤性质与中原、西域大不相同。‘耐暑四季桑’乃至沙棘,恐都难耐其寒。”
风澈沉吟道:“难道高原之上,便与桑蚕无缘?”
一位曾随商队到过吐蕃边缘的年轻匠人怯生生开口:“臣……臣在吐蕃东部边缘,曾见过一种矮小的灌木,当地人称为‘岩桑’,叶片粗厚,能在石缝中生长,极其耐寒耐贫瘠。只是其叶小而糙,不知能否饲蚕。”
李老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哦?岩桑?若能寻得此物,或可做为砧木,与我们的良种桑嫁接,培育出适应高原的新种!此事大有可为!”
风澈当即决断:“李老,你亲自带队,挑选精通嫁接、耐得苦寒的匠人,随扎西使者前往吐蕃。务必要实地勘察,了解水土,找到那岩桑,试验嫁接之法!所需一切物资,由朝廷全力支应。”
同时,风澈修书一封,让扎西带回给吐蕃赞普,表达了大乾愿与吐蕃共克难关、探索高原农桑的诚意,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