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全球桑蚕共融图(续2 (第3/3页)
图案。”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展示了自己设计的图案——摩尔几何纹样的中心,是一株“全球混种桑苗”,周围环绕着各个地区的桑蚕文化符号,既传统又现代。
接下来的日子里,索菲亚和村里的年轻女孩们一起,开始织新的“阿尔罕布拉织锦”。她们用“地中海蚕”缫出的丝做经线,用各地的彩色桑丝做纬线——藏北的雪莲花粉染的粉色、非洲的沙棘染的黄色、塔希提的蓝莓染的蓝色,还有安达卢西亚的石榴皮染的红色。织机的梭子在丝线间穿梭,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地中海的海浪声,又像弗拉门戈舞者的脚步声。
卡米拉则把织锦的制作过程拍下来,上传到“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还配上了详细的文字说明,包括“地中海蚕”的养殖方法、缫丝的水温控制、织锦的纹样设计,让全世界的匠人都能学习。艾拉看到视频后,立刻联系了索菲亚:“‘丝路印记’品牌想和你们合作,推出‘地中海丝路系列’织锦,把它放在全球门店销售,还要在米兰时装周上展示。”
一个月后,第一批新的“阿尔罕布拉织锦”织好了。织锦的底色是温润的米白色,上面用彩色丝线绣着“全球混种桑苗”和各个地区的桑蚕文化符号,摩尔几何纹样穿插其间,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充满了现代气息。胡安老人看着织锦,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和你祖母织的一样美,不,比她织的更美!因为它连接了全世界。”
为了庆祝,村民们在村里举办了一场“地中海桑蚕文化节”,邀请了附近城镇的居民和游客。大家穿着弗拉门戈服饰,围着桑园跳舞,索菲亚和年轻女孩们展示缫丝和织锦技艺,马里奥则用无人机拍摄桑园的全景,直播给全球的桑蚕匠人看。游客们纷纷购买织锦的小件产品,比如钱包、围巾、挂饰,大家都说,这是“带着地中海阳光和全球温度的礼物”。
支援队准备离开的那天,索菲亚送给每个人一幅小型的“阿尔罕布拉织锦”,上面绣着各自家乡的桑蚕文化符号——苏尔玛的织锦上是安第斯的驼羊和桑苗,卓玛的是藏北的雪山和桑园,守苗爷爷的是各种混种桑苗,卡米拉的是“全球桑蚕文化数据库”的图标,周明远的是土壤检测仪和滴灌设备。“这是我们一起织的,”索菲亚说,“它代表着地中海和全球的桑蚕之约,以后,我们会把‘阿尔罕布拉织锦’带到全世界,也会邀请更多匠人来安达卢西亚,一起探索桑蚕文化的更多可能。”
车子驶离村庄时,村民们在村口挥手送别,手里挥舞着彩色的桑丝围巾,索菲亚和马里奥站在老橄榄树下,大声喊:“明年夏天,我们的桑园会结满桑果,到时候请你们来参加‘地中海丝路桑蚕论坛’,一起讨论桑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回到藏北后,卓玛把索菲亚送的织锦挂在了“桑蚕文化展览馆”的显眼位置,旁边标注着“地中海与全球的桑蚕交响”。守苗爷爷则把“地中海沙生桑”的幼苗放进了“全球混种桑苗”展示架,旁边写着“伊比利亚半岛特有品种,耐旱耐暴晒,适应沙质土”。
苏尔玛在航海日记里写下了新的一页:“从陆上丝路的撒马尔罕到海上丝路的安达卢西亚,从雪域高原到地中海沿岸,桑苗像一位跨越山海的使者,把不同地域的文化连接在一起。‘阿尔罕布拉织锦’的丝线,既承载着摩尔时期的古老智慧,又融入了全球桑蚕文化的现代元素——这就是‘丝路织星河’的真谛,它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生,让遥远的距离不再遥远。”
这天晚上,卓玛收到了索菲亚发来的视频:桑园里,“地中海沙生桑”已经长到了一人高,叶片繁茂,马里奥正在给桑苗浇水,索菲亚和年轻女孩们在作坊里织着新的织锦,视频的最后,索菲亚手里拿着一串用桑果做的项链,上面挂着一个小小的“全球混种桑苗”吊坠。“我们已经成立了‘阿尔罕布拉桑蚕工坊’,”索菲亚的声音里满是喜悦,“有很多年轻人来学习织锦,我们的织锦已经卖到了十个国家。明年,我们还想和中国的丝绸匠人合作,把‘阿尔罕布拉织锦’和苏绣结合,创造出更美的作品。”
卓玛把视频投影在展览馆的墙上,来参观的孩子们围着屏幕,指着视频里的桑园和织锦,兴奋地说:“卓玛姐姐,地中海的桑苗好厉害啊!我们以后能去那里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