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京城风云起 (第1/3页)
马车缓缓驶入京城,熟悉的街道、巍峨的宫殿次第映入眼帘。风澈看着那朱红的宫墙,心中百感交集。江南的水、草原的风,都已成为他记忆里深刻的印记,而此刻,他又回到了这座承载着无数故事与责任的皇城。
一进皇宫,便有内侍匆匆来报,说有几位大臣在御书房等候慕容冷越议事。慕容冷越叮嘱风染霜先带风澈回东宫歇息,便径直去往御书房。
东宫的庭院里,几株海棠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在阳光下轻轻颤动。风澈却无心欣赏,他坐在窗边,手里摩挲着阿泽送他的那支笛子,思绪飘远。他想念草原上自由奔腾的马儿,想念江南水乡温柔的笛声,也担忧着江南的百姓是否真的都安稳了,草原的偷猎者有没有被彻底制止。
风染霜端着一盘点心走进来,见他这副模样,柔声道:“澈儿,还在想江南和草原的事?”
风澈抬起头,点点头:“娘亲,我在想阿雅和阿泽,还有***,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他们都会好好的,”风染霜坐到他身边,拿起一块桂花糕递给他,“江南的重建工作进展顺利,草原那边守城将领也加强了巡逻,你父皇都安排好了,别太忧心。”
风澈咬了口桂花糕,甜味在舌尖散开,却没驱散他心头的那丝牵挂。他忽然想起在江南时,阿雅说等桃树开花了要请他去看,阿泽也说会把笛子吹得更好听等他。还有***,答应了要等他回去一起骑马、救小动物。这些约定,像一颗颗种子,在他心里发了芽。
“娘亲,我什么时候能再去江南和草原呢?”风澈仰着小脸问。
风染霜笑了笑:“等你父皇忙完手头的政务,等你再长大一些,我们就去。”
正说着,东宫的侍卫长进来禀报,说是礼部侍郎家的小公子,也是风澈的玩伴之一,李承明在外求见。
风澈眼睛一亮,连忙让侍卫长请李承明进来。李承明是个虎头虎脑的少年,比风澈大上两岁,性子活泼。一进院子,就大声嚷嚷:“风澈!你可算回来了!我都快闷死了!”
风澈起身迎上去,两人熟稔地打了招呼。李承明看到风澈手里的笛子,好奇地问:“这是什么?你去江南还学了吹笛子?”
风澈把笛子递给他看,兴致勃勃地讲起在江南跟阿泽学吹笛子的经历,讲阿雅种的桃树,讲江南的水、江南的人。李承明听得入了迷,连连惊叹:“江南这么好玩?比京城有意思多了!下次你再去,带上我呗!”
风澈笑着答应:“好啊,等有机会,我们一起去。”
两人在院子里聊了许久,从江南聊到草原,又聊到京城里最近的新鲜事。李承明说,京城里最近不太平,好像有一伙来历不明的人在暗中活动,行事十分隐秘,朝廷正在追查,但一直没什么头绪。
风澈听到“不太平”三个字,心里微微一紧。他想起在草原遇到的偷猎者,在江南也听说过一些关于盗匪的传闻,总觉得这些事情背后,似乎有某种联系。
“是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事?”风澈追问。
李承明挠挠头,有些不确定地说:“具体我也不太清楚,我爹说,是些扰乱治安、可能还涉及走私的人。官府抓了几次,都让他们跑了,好像很狡猾。”
风澈皱起眉头,若有所思。他觉得这件事或许没那么简单,总感觉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暗中搅动风云。
接下来的几天,风澈一边在东宫温习功课,跟着太傅学习经史子集,一边留意着京城里的动静。他发现,宫里的气氛似乎比以往更严肃了些,侍卫们巡逻的次数也多了,就连平日里总是笑眯眯的内侍,脸上也多了几分谨慎。
这天,风澈上完课,在御花园里散步,远远看到慕容冷越和几位大臣从议政殿方向走来。他想上前去,却被旁边的内侍轻轻拉住。“小公子,陛下正在和大臣们议事,您还是别去打扰了。”
风澈停下脚步,远远望着慕容冷越的身影。父皇的眉头紧锁,神色凝重,几位大臣也都面色严肃,似乎正讨论着什么棘手的事情。他知道,一定是和李承明说的那伙不明身份的人有关。
回到东宫,风澈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他去找风染霜,想问问情况。风染霜正在翻看一卷画册,见他进来,便合上画册。
“澈儿,怎么了?看你心事重重的。”
风澈走到她面前,低声说:“娘亲,我听承明说,京城里有一伙坏人在捣乱,父皇是不是在为这事烦心?”
风染霜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温和地说:“是有这么回事,你父皇正在想办法解决。澈儿,这些事你不用太操心,好好读书,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好。”
“可是娘亲,”风澈急切地说,“在草原,有偷猎者伤害小动物;在江南,水灾让百姓受苦;现在京城又有坏人,这些事情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