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深根固本 擘画江淮新天地 (第1/3页)
第155章 深根固本 擘画江淮新天地
冬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鄂皖苏军区临时指挥部所在的院落里。院中一棵老槐树早已落尽了叶子,枝干虬劲地指向天空,仿佛也在这略显寒意的清晨中静静聆听着什么。
指挥部内,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皖南冬季特有的湿冷。王林、王光道、钟光邦三人围坐在一张八仙桌旁,桌上铺着一张手绘的鄂皖苏边区略图,旁边散落着几本写满字迹的笔记本和一杯杯早已凉透的茶水。
连续数日的会议和部署让三人脸上都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格外明亮,那是看到清晰未来、并正着手将其变为现实时所特有的光芒。
“政委,参谋长,”王林用铅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大圈,将长江南北、大别山东麓至芜湖以西的广阔区域都囊括其中,“咱们这鄂皖苏军区,架子是搭起来了,四大军分区的主官也各就各位,部队初步安顿。但这就像刚打下了一座空城,城墙是咱们的,可城里的人心、粮草、防务,都还是千头万绪。光靠军队,站不稳,更打不长久。”
王光道推了推眼镜,接口道:“师长说得对。我们现在控制的区域,村镇众多,人口稠密,物产也算丰富,这是好事,也是极大的挑战。群众对我们既抱有期望,也心存疑虑。日伪势力虽一时被逐,但其影响犹在,地主乡绅观望,土匪溃兵滋扰。若不能迅速建立起有效的治理,改善民生,巩固根基,等日军重兵回过头来,我们很可能陷入被动。”
钟光邦指着地图上的几条主要河流和交通线:“军事上,我们目前采取守势,以练兵和巩固为主,是正确的。但各军分区之间联系还不够紧密,情报网络刚刚搭建,效率不高。后勤补给虽然有了合肥的底子,但坐吃山空,必须尽快实现自给自足,至少部分自给。否则,大军每日人吃马嚼,消耗惊人。”
王林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将桌上那份他自己反复斟酌、写满了密密麻麻字迹的《鄂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初步设想》文稿推到中间。
“所以,我们不能停,更不能满足于现状。接下来这几个月,乃至明年一年,将是我们能否在华中真正扎下根的关键期。”他的语气沉稳而坚定,“我初步想了想,咱们这根据地的建设,必须三条腿走路,齐头并进:政治、军事、民生,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软。”
王光道和钟光邦立刻凝神,目光聚焦在那份文稿上。
“先说政治,”王林的手指敲了敲桌子,“这是根基。咱们不是流寇,是共产党的队伍,要建立的是抗日民主政权。我的想法是,立刻推行‘三三制’。”
他详细解释道:“在所有咱们控制的乡村,最迟明年开春,普遍选举产生乡、村两级抗日民主政府。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用投豆子、举手表决这些老百姓能看懂的方式选。这样做,不仅是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更要让政权从根本上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和合法性——我们不是一党专断,而是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执政。让老百姓自己选出信得过的人来管事,他们才会觉得这政府是自己的,才会真心拥护。这样的政权,在法理上源于人民的授权,在实践中得到各阶层的认可,才能立得稳、叫得响,即便重庆和南京方面,也难以在道义上指责我们搞‘割据’。”
“中层,要尽快成立各县的抗日民主政府,统一政令。县长人选,咱们党委推荐,也要通过县参议会表决,要兼顾能力和影响力,有些开明士绅、有名望的读书人,只要抗日,都可以团结。”
“高层,”王林的目光扫过两位战友,“等条件成熟些,明年下半年,咱们要召开‘鄂皖苏边区临时参议会’,把辖区内那些有名望、有影响力的士绅、学者、商人,还有工农代表,都请来。共同选举产生‘鄂皖苏边区行政公署’,颁布咱们的《施政纲领》。要从法理和程序上,让咱们的政权立得住,走得远!”
王光道听得连连点头,补充道:“政权建设必须和党组织建设同步。要立刻在南陵开办‘党员干部短期训练班’,批量培养基层党务工作者,派到各个村子去,发展党员,建立支部。目标是‘双百’:百日之内,在百个关键村建立党支部!党的神经末梢必须渗透到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
钟光邦则从军事角度提出:“政权稳固,情报和后勤才能有保障。群众组织起来,民兵体系建立起来,咱们的防御纵深就大大加强了。否则,光靠主力部队,防不胜防。”
“没错。”王林接过话头,“这就是第二条腿——军事。目前咱们主力四个旅,加上直属部队,近四万人。不能散着用,要攥成拳头,更要练成精兵。”
他指向地图:“我的意见是,两位主力旅调整部署。一旅放在南陵西北,面向长江和芜湖,负责警戒日军主力,保卫总部,同时作为战略预备队。二旅放在南陵东南,面向宣城、宁国,警戒杭州方向,并向铜陵军分区靠拢,协助其巩固。他们的核心任务,暂时从进攻转为防御和建设:高强度军事训练、协助地方剿匪、只派出小股部队对敌进行骚扰性破袭。”
“同时,要大力加强地方武装建设。从主力旅和军分区主力抽调连长、营长级别的骨干,搭配老兵,与各军分区原有的游击队合编,形成每个分区至少一至两个有战斗力的‘基干团’。县里编县大队,区里编区中队,负责本地的警卫和清剿。最重要的,”王林加重语气,“是普遍建立不脱产的村民兵自卫队!发给他们土枪、大刀、长矛,负责站岗、放哨、查路条、送情报。要把根据地变成一张巨大的网,让日伪特务寸步难行,让咱们‘全民监视、处处耳目’!”
“训练必须抓牢!”王林斩钉截铁,“开展‘大练兵’运动!技能上,射击、投弹、刺杀、土工作业,搞竞赛!战术上,重点练游击、伏击、夜战、村落战!政治上,反复讲‘为谁当兵,为谁打仗’,保证部队的魂不变!参谋部要立刻制定详细的训练大纲和考核标准。”
钟光邦迅速记录着:“明白。防御工事也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