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真传之始 (第3/3页)
突然往炉膛里洒一把药粉,若周藏岳不能立即根据火焰颜色的变化说出药粉名称,烧火棍就会重重敲在他的手指上。“赤芍粉会让火焰泛紫,当归粉使火色转青...“老者每说一句,烧火棍就应声而落,“记不住?那就让身子记住!“
两个月后,周藏岳的手背上已是伤痕累累,但他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控炉火。他能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仅凭肉眼判断炉温,误差不超过十分之一;能在十息之内将文火转为武火,又能在顷刻间让熊熊烈火归于平静。更难得的是,他只要看到火焰颜色稍有变化,就能立即判断出是何种药材投入炉中。
“不错。“二长老难得地露出赞许的神色,手中的烧火棍却依然没有放下,“控火之要,在于心静。你虽无灵根,但对火候的把握却颇有天赋。“说着,他突然一棍点在周藏岳的穴位上,“但切记,不得骄傲......“烧火棍在空中划过,发出凌厉的破空声。
周藏岳忍着疼痛躬身称是。他知道,这条丹道之路,注定要在师父的棍棒下前行。但每当他想要放弃时,就会想起那日拜师时的誓言,想起二长老说的“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去得“。
周藏岳虽不能实际操作炼丹,却在理论上学得越发深入。二长老虽然终日酒不离手,但讲解起来却条理清晰,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
又是一个月圆之夜。
这次二长老提前三日就开始饮酒,待到十五那日,已经醉得不成样子。周藏岳守在丹房外,听着里面传来的呓语:“孩子...我的错...“
临近天亮,他轻轻推门进去,只见二长老醉倒在地。周藏岳默默为师父盖上衣袍,在收拾狼藉时,发现了一幅小小的画像,画中的少年眉眼与二长老相似。
接连三日,二长老醉得不省人事。周藏岳每日都会悄悄进来照料。第三日黄昏,老者醒来,看见周藏岳正捧着热粥站在榻前。
老者的目光掠过周藏岳被炉火熏黑的手指,眼中闪过一丝波动。他起身取出一只紫檀木盒,里面是一套精致的药杵和药臼。
“今日起,先学认药辨材。“二长老的声音沙哑却郑重,“待你理论基础扎实了,再慢慢尝试实际操作。“
午后的阳光洒在药田上,二长老一边小酌,一边讲解《百草经》的奥秘。“采药之要,首在时机。“他指着晾晒的药架,“灵叶草要晨露未晞时采,黄芩需午时挖根,防风要阴干十日...这些道理你要牢记在心。“
周藏岳认真记下每一个要点,虽然不能亲手操作,但对丹道的理解却日益加深。他发现二长老虽然看似醉醺醺的,但对每一味药材的习性、功效、炼制方法都了如指掌,往往能说出书中没有记载的诀窍。
半个月后,二长老取出一枚清心丹:“看好了,这是成丹时的灵气流转。你如今只需观摩,记住这种灵气运行的轨迹。“
丹药在玉盒中发出柔和白光,周藏岳仔细观察着灵气运行的轨迹,将每一个细节牢记在心。
“很好。“二长老颔首,“记住,丹道之重,不在急于求成,而在厚积薄发。你灵根虽无,但若能精通此道,将来无论是为自己调养,还是为他人炼丹,都足以安身立命。“
傍晚收工时,周藏岳坐在药田边,看着夕阳下的青焰炉。二长老的话在他心中回荡:灵根尽无,反而因祸得福,能够专心研习丹道。这门手艺学好了,确实可保一生无忧。
远处晚钟响起,周藏岳知道,这条与众不同的修行之路才刚刚开始。没有灵根又如何?只要循序渐进,终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