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闭嘴 (第1/3页)
    那道长长的、模糊的、像是未被写完的墨色横画,在玻璃上停留了数秒,便被更多的雨水冲刷、稀释,最终汇入窗台边缘汇聚的水流,消失不见。
    一场清明时节的雨,细密而冰冷,仿佛要将整个城市的色彩都洗刷成单调的灰。
    就在这时,苏晚萤的手机在寂静的房间里突兀地响起,屏幕的冷光打破了暖黄灯光营造的安宁。
    是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
    “您好,是苏晚萤女士吗?”电话那头的声音很年轻,带着公式化的礼貌,“我是市政规划办公室的。关于已故沈默先生名下,位于红砖楼巷十七号的旧址房产,目前已进入社区文化中心的改建流程。”
    苏晚萤的心微微一沉。
    那是沈默过去独自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们最初相遇的起点。
    “地基挖掘过程中,我们在原建筑的防火层内发现了一批被严重碳化的遗物。”对方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其中有一本残破的笔记本,内页有字迹。根据遗物管理条例,我们需要直系亲属或指定代理人前来交接确认。档案显示,您是沈默先生生前指定的唯一联系人。”
    半小时后,苏晚萤撑着一把黑伞,站在了红砖楼巷的废墟前。
    推土机和挖掘机如钢铁巨兽般匍匐在泥泞中,曾经熟悉的红砖建筑只剩下犬牙交错的地基轮廓。
    雨水将裸露的泥土冲刷成一片片暗红色的泥沼,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泥土腥气与金属锈味。
    一名戴着安全帽的工作人员将她引到一个临时搭建的帐篷下,递给她一个密封的证物箱。
    “都在里面了,被烧得很厉害,我们没敢擅自翻动。”
    苏晚螢道了谢,将箱子抱在怀里,那冰冷的金属外壳隔着风衣,依旧传来刺骨的凉意。
    回到白屋,她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先将室内的加湿器开到最大,又调低了空调温度。
    她记得沈默笔记中的一个猜想:某些特殊的“信息烙印”并非静态,而是动态的,其显现需要特定的环境参数作为“密钥”——比如,极端的湿度和气压。
    她将箱子放在书桌上,小心地打开锁扣。
    一股混杂着焦炭、旧纸和尘土的复杂气味扑面而来。
    箱子底部,静静躺着一本边缘焦黑卷曲、几乎碳化了一半的硬壳笔记本。
    正是沈默从不离身的那一本。
    她戴上丝质手套,轻轻将其拿起。
    笔记本很重,被雨水和地下水浸透,又被火焰炙烤,呈现出一种脆弱又坚韧的矛盾质感。
    她翻开封面,前面的书页粘连在一起,上面的字迹大多已模糊不清,只剩下一些熟悉的化学分子式和解剖图的轮廓。
    她的指尖一路向后翻,翻到了笔记本的最后部分。
    沈默习惯在后面留出十几页空白,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纸页也未能幸免,被熏得焦黄,边缘残破。
    然而,就在她翻开倒数第五页时,她的动作猛地僵住。
    原本空白的纸页上,此刻竟浮现出了一行行暗红色的字迹。
    那颜色不像是墨水,更像是干涸已久的血痂,在潮湿空气的浸润下,重新显露出它曾经的形态。
    字迹潦草而急促,与沈默平日里严谨工整的笔迹判若两人,却又透着一种无法伪造的、属于他本人的筋骨。
    “我不是林秋棠。我只是个法医。但我听了太多,所以必须替她说完。”
    “听见,是原罪。”
    “我看见骨骼的裂痕,也听见裂痕的尖叫。我分析毒物的成分,也听见毒物的诅咒。我缝合皮肉,却无法缝合那些从尸体里泄露出来的、未曾讲完的故事。”
    “它们在我的血里。”
    苏晚萤的手指开始无法抑制地颤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