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借嗓 (第2/3页)
晶样本进行了成分比对。
    屏幕上,两条光谱曲线在短暂的波动后,以一种无可辩驳的姿态完美重合。
    同源。
    苏晚萤靠在冰冷的实验台上,闭上了眼睛。
    一切都串联起来了。
    小舟并非被动接收信息的“倾听者”,他那聋哑带来的、绝对纯净的感知能力,使他成为了一个完美的“信息缓冲区”。
    现在,那个潜伏的“残响”,正试图将这个缓冲区升级,将他彻底改造为可以主动发声的“扬声器”。
    有人,或者说某个东西,正试图借他的身体,“开口说话”。
    谁能具备这种能力?谁是这一切的根源?
    她猛地睁开眼,冲回办公室,从保险柜最深处取出了沈默生前留下的最后一本尸检笔记。
    笔记的纸页已经微微卷曲,上面残留着他特有的、冷静而锋利的字迹。
    她一页页地翻阅,寻找着可能被遗漏的线索。
    终于,在一份关于“执念过载导致器官功能性衰竭”的案例分析页边空白处,她找到了一行潦草的批注:
    “当载体具备共情能力,执念便可寄生。”
    共情能力……苏晚萤的呼吸一滞。
    她想到了自己的家族,苏家世代从事古物修复,被圈内人称为“能与器物对话的人”。
    这份天赋,让她能敏锐地感知到旧物上沉淀的岁月与情感,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极致的“共情”?
    她能理解那些无声的呐喊,能触摸那些冰冷的绝望。
    她才是真正的“易感体质”。
    这个念头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她一直以来的认知盲区。
    她从抽屉里取出那把祖传的紫檀木尺,那是清代先祖用来测量古籍善本的工具,也是她“共情”天赋的启蒙之物。
    她割下一小块几乎无法察不计的木屑,再次走进了实验室。
    检测结果让她的血液几乎凝固。
    木材的纤维之中,竟然真的嵌有微量的、不属于任何已知数据库的陌生DNA片段。
    仪器给出的年代测定结果,指向了清末。
    这份代代相传的“天赋”,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是一个古老的契约。
    它让她能感知残响,也让她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容器。
    为了验证这个可怕的猜想,她设计了一场冷酷的对照实验。
    她以展区维护为名,分别安排了一名普通馆员、一名保安和一名清洁工,依次单独进入“沉默的证词”展区,停留一小时。
    同步监测显示,三人的脑波与生物电信号始终平稳,无任何异常。
    最后,她自己走了进去。
    一小时后,当她走出展区时,鼻腔里泛起一丝淡淡的血腥味,指尖传来一阵挥之不去的麻木感。
    一切都对上了。
    她调出自己过去三个月的个人行程记录和梦境日记,与那张“七角星”蛛网图进行比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