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闭嘴的活死人 (第2/3页)
当真相水落石出时,我承认了这一点。
我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就在那一刻,在理解这恐怖的瞬间,我喉咙里的世界崩塌了,回声回到了现实。
那不是骨头与骨头之间的缝隙,而是规则与规则之间的罅隙。
沈默的意识在这一瞬间变得无比锋利,像一把解剖刀,精准地切入了那看似天衣无缝的律动之中。
他摒弃了对意义的追寻,转而将那只小手的每一次压力变化、每一次指节的微小移动,都视作一个独立的数据点。
空气中震颤的“语言”不再是语言,而是一张由无数个振动频率构成的、庞大而精密的星图。
他要做的,不是读懂星图的预言,而是找到那颗引力异常、足以扭曲整个星图轨迹的暗星。
与此同时,现实世界中的讲台上,那只素雅的陶罐突然变得冰冷刺骨。
苏晚萤正用指腹摩挲着罐壁上细腻的冰裂纹,那股凉意便毫无征兆地从指尖蹿起,直冲心口。
这不是物理上的低温,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共鸣,是器物在承载了过于沉重的记忆后发出的无声悲鸣——“物哀”。
她心中一凛,立刻从随身的工具包里取出一枚指甲盖大小的半透明晶片。
这晶片由千年古陶的碎片熔炼而成,对残响的能量波动极为敏感。
她将晶片小心翼翼地贴在陶罐底部。
几乎是瞬间,原本清澈的晶片内部开始浮现出一丝丝浑浊的纹路,仿佛有无形的墨迹在水中晕开。
几秒钟后,墨迹凝聚、固化,最终形成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古篆刻痕,字迹断续,却清晰可辨:“名焚则契转,影缚即锚定。”
苏晚萤的呼吸骤然一滞。
她瞬间明白了。
青铜门前的虚境是一个基于“身份”和“契约”的绝对领域。
沈默之所以能抵达那里,正是因为他在之前的事件中被判定为“死亡”,他的“名”已被系统的底层逻辑焚毁注销,成了一个不被契约承认的“幽灵”。
然而,一个纯粹的幽灵只会被虚境同化或排斥,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稳定地存在。
问题就出在她自己身上——她为了保护沈默,将自己的一部分影子封印进了这只陶罐。
这个行为,在系统的判定中,等于创造了一个与沈默有深刻羁绊的“坐标”。
影子被束缚,就等于为沈默那个漂泊的“幽灵”在现实维度里打下了一根坚实的锚桩。
她本想为他隔绝危险,却无意中为他搭建了一座通往更深处险境的桥梁。
就在这时,盘坐在讲台边缘的小舟,那如同钟摆般精准的呼吸出现了一丝极细微的紊乱。
他紧闭的双眼未动,但一直平放在膝上的左手却忽然抬起,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对着身下的木质地板,用一种独特的发力技巧,不轻不重地叩击了三下。
“嗒…嗒…嗒。”
声音很轻,但在寂静的礼堂里却异常清晰。
这是他们事先约定的最高等级警报——“高危信息介入”。
苏晚萤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改装过的录音笔,按下了侧面的一个按钮。
录音笔并未发出任何声音,而是伸出一个微小的探针,她迅速将其贴在小舟敲击过的地板上。
笔身的屏幕上,原本平直的基准线立刻开始剧烈跳动,一道道复杂的谐波被探针捕捉、过滤、最终转化为可视化的波形图。
图像并非杂乱无章的噪音,而是一组极具规律性的重复脉冲,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宛如某种古老打击乐器的演奏记录。
苏晚萤的大脑飞速运转,她立刻在记忆中检索那本厚重的《古器物精神附着案例集》,在关于“丧仪音律”的章节中,她找到了完全吻合的波形——清代王室停柩期间,为防止怨灵再生或被外界邪祟通过声音唤醒,由萨满或高僧敲击法钟时所用的“镇魂禁声调”。
它不是用来交流的,而是用来“禁止交流”的!
虚境之中,沈默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那只小手紧握他手腕的力量,随着这组音律的出现而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