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诸天火红年代,冰箱每日刷新 > 238.集中培训.同学羡慕.感谢老师

238.集中培训.同学羡慕.感谢老师

    238.集中培训.同学羡慕.感谢老师 (第2/3页)

代,这笔钱堪称“巨款”。

    在一个周末,阳光明和同学们一起,拿着学校开具的介绍信,到指定的通常只对外宾和归国华侨开放的侨汇商店,量体裁衣,订做了两套合身的西装,一套藏青色,一套深灰色)。

    此外,还有一件厚实保暖的毛料大衣,接着又购买了皮鞋、衬衫、领带等配套物品。

    站在试衣镜前,看着镜中那个身着挺括西装、形象焕然一新的自己,阳光明恍然有种跨越时空的错觉。

    兑换外汇的额度有限,每人仅能兑换少量美元,用于初到异国他乡时的应急安顿。

    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在国家外汇储备极其紧张的条件下,已是极为不易,体现了国家对他们这些学子的深切关怀。

    学员们领到那张珍贵的外汇兑换证明时,都会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仿佛肩头压上了千斤重担。

    护照和签证等一切手续,均由留学管理部门统一包办,无需他们个人操心。

    这种“一条龙”服务,在当时的条件下堪称奢侈,让他们能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不必为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分神。

    阳光明只需要按照要求提交照片和填写表格,其他的一切,都有专门的人员去跑、去协调。这种被组织妥善安排的感觉,既让人安心,也强化了集体的归属感。

    培训期间,阳光明凭借其扎实的英语功底和沉稳冷静的心理素质,在各项考核中表现优异。

    尤其是外语实际应用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的即兴演讲,还是模拟学术讨论中的观点陈述,他都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用词准确,逻辑分明,得到了外教和培训老师的一致好评。

    他那种不张扬、善于倾听、关键时刻又能切中要害的特质,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同时,他也与一同培训的其他四位递补人员,以及部分先期参加培训的同学建立了初步的友谊。

    学员们来自不同的院校和专业,有学物理的郑国涛,有学化学的、学生物的,还有一位是学经济管理的,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使命感。

    在紧张的学习间隙,他们也会聚在一起,用熟练的英语交流各自专业的有趣知识,或者用中文讨论对未来的憧憬与担忧。彼此鼓励,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氛围紧张而又融洽。

    这种在特殊环境下结成的友谊,虽然才刚刚开始,却显得格外珍贵。

    时间在紧张的学习中飞逝,每一天都像被压缩过,充实得让人喘不过气,却又在回首时发现,一个多月的高强度集中培训竟然已经接近尾声。

    十二月十号,培训正式结束。

    所有留学人员,在外语学院的礼堂举行了简短的结业仪式。

    相关领导再次强调了纪律和要求,并祝愿大家学有所成,平安归来。

    领导的讲话语重心长,台下五十二名学员神情肃穆,他们都明白,从这里走出去,意味着一段全新的人生征程即将开启。

    从十一号开始,总共五十二名留学人员获得了大约半个月的宝贵假期。

    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回原单位进行最后的工作交接,然后回家与亲人短暂团聚。

    这是出发前与亲人告别的唯一机会,空气中开始弥漫起离别的愁绪与憧憬未来的激动。

    十二月二十五号,所有人必须返回外语学院报到,二十六号,就将统一出发,奔赴机场,踏上前往美国或欧洲的旅程。时间表已经精确到了天,时间紧迫。

    培训一结束,阳光明立刻行动起来。

    他首先赶到火车站,排了不短的队,买到了第二天返回魔都的硬卧车票——时间紧,路途遥远,他需要利用这二十多个小时的旅途时间,好好休息,他不会在这方面节省。

    然后,他回到了清华大学自己的宿舍。

    一个多月未归,书桌上已经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房间里还残留着熟悉的气息,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已经开始浮现。

    他需要把留在宿舍的所有个人物品,主要是书籍、笔记和一些生活用品,全部打包带回魔都。

    这一次离开,再次回到这里,就不知是何时了。也许几年后学成归来,也许会有其他的变数。

    他仔细地整理着每一本书,每一本笔记,这些不仅仅是他知识的积累,更是他在清华园这段短暂时光的见证。

    他正收拾着,同宿舍的赵建国和李卫东先后返回。见到消失一个多月的阳光明突然在整理行李,两人都颇为惊讶。

    “光明?你培训结束了?这是……要搬走了?”赵建国嗓门洪亮,带着关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嗯,培训刚结束,明天就回魔都。这次回去,处理完家里的事,也就该出发了。”阳光明停下手中的动作,微笑着解释。看着两位熟悉的室友,一种离别的情感涌上心头。

    “真羡慕你啊光明!”李卫东推了推眼镜,语气中满是钦佩和向往,“公派留学,还是去斯坦福!那可是计算机的圣地!你这步子迈得可真够快的!感觉咱们还在埋头啃书本,你都已经要冲向世界了!”

    “是啊,光明,给咱们讲讲,出国前都培训啥了?听说管得特别严?是不是跟军事化管理似的?”赵建国也凑近了些,好奇地问道,顺手帮阳光明扶住了一个快要掉下来的旅行袋。

    阳光明能理解同学们的心情。

    在这个国门初开的年代,能踏出国门,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尤其是去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无数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事情。

    同学的问题不是机密,无需隐瞒,可以回答。

    他没有丝毫不耐烦,放下手中的衣物,坐在床边,将培训的大致内容,包括外语强化、纪律要求、外事礼仪等,用轻松一些的语气向两位同学简单介绍了一番,同时也强调了其中的严肃性和责任感。

    他描述了沉浸式外语教学的紧张,提到了反策反教育带来的震撼,也说了置装和兑换外汇的新奇体验。

    “总之,机会难得,责任也重。出去了,代表的就不只是个人了。”阳光明最后总结道,语气平和却带着分量,“感觉像是被放在了一个更广阔的棋盘上,旁边有无数双眼睛看着,每一步都要更加谨慎,还要谨记责任重大。”

    “说得对!出去了好好学,把真本事学回来!让那些老外也看看,咱们中国学生不差!”赵建国用力点头,仿佛在给阳光明鼓劲,也像是在表达自己的决心。

    “光明,你在前面探路,等我们毕业了,说不定以后也有机会出去看看,到时候还得向你取经呢。”李卫东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你们这批人,就是打开窗口的人,我们争取跟上你的脚步。”

    “一定有机会的。国家的政策会越来越开放,以后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肯定会更多。咱们在学校把基础打牢,将来都能为国家做贡献,也都会有出国开眼界的机会。”

    阳光明鼓励道,他相信这不仅仅是安慰,而是即将到来的趋势。

    又聊了一会儿,看看时间已经不早,阳光明想起还有重要的事情没办。他加快速度收拾好行李,两个大旅行袋塞得满满当当,主要是书,拎在手里沉甸甸的。

    “建国,卫东,我这边收拾得差不多了,还得去跟金教授和几位老师道个别。等我回来,咱们接着聊。”阳光明向两位室友伸出手。

    “那你赶紧去。”

    “快走吧,别去晚了,老师就要下班了。”

    离开宿舍楼,阳光明提着那两盒精心准备的特级明前龙井,快步走向金兰教授的办公室。

    此时已是下午五点多,冬日的天色暗得早,校园里的路灯已经亮起,昏黄的光晕在寒风中显得有几分清冷,也为熟悉的校园景物蒙上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