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诸天火红年代,冰箱每日刷新 > 218.送别归家.家人知道林见月.见面准备

218.送别归家.家人知道林见月.见面准备

    218.送别归家.家人知道林见月.见面准备 (第1/3页)

    第二天清早,广播里传来女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报站声。

    月台上,阳香梅眼眶微红,强忍着泫然欲滴的不舍,对阳光明反复叮嘱着:

    “路上千万小心,包里中间层我放了几个苹果,渴了饿了就吃。

    到了家,记得赶紧给霍主任办公室回个电话,好让二姐放心……”

    她的声音有些梗咽,后面的话便咽了回去,只是用力地抓紧弟弟的手臂。

    罗兴邦站在她身旁,脸上带着他那特有的、憨厚得近乎朴拙的笑容,手里宝贝似的捧着一个旧网兜,里面是几个煮得结实实的鸡蛋和两张油汪汪的烙得焦黄的面饼。

    “光明兄弟,这些带给你路上吃。”他几乎是硬把网兜塞进了阳光明手里,“都是我妈妈一大清早起来,特意和面、起油锅给你准备的,还热乎着呢。”

    阳光明接过这沉甸甸的心意,网兜的绳子勒在掌心,传递着微烫的温度。

    “谢谢兴邦大哥,也替我谢谢阿姨。你们快回去吧,别送了,还要上班呢。”他连声说道。

    霍主任也来到了站台,他拍了拍阳光明的肩膀,声音洪亮而透着关切:“光明,回去代我向你父母问好,让他们放宽心。香梅在这里你放心,有我在,保证没人敢给她气受,工作上、生活上,都会照应好的。”

    “霍主任,还劳烦您起个大早相送,太麻烦了!”阳光明说道。

    “不说这些见外话。”霍主任大手一挥,显得豪爽而真诚,“路上注意安全,看好自己的东西。以后有机会再来东北,别见外,直接到家来住!让你婶子给你包酸菜馅饺子!”

    依依不舍的和三人告别,阳光明提着一只简单的旧旅行袋,随着密集的人流,登上了绿皮列车。

    车厢里混杂着烟草和汗水的气味,这是他早已熟悉的旅途味道。

    “呜——”

    汽笛长鸣,一声接着一声,仿佛催促着离人的脚步。

    列车沉重地喘息了几声,然后哐当一下,缓缓启动了。

    阳光明急忙从车窗探出大半个身子,用力地挥舞着手臂。

    月台上,那三个身影也在向他挥手,随着列车的移动而逐渐变小,渐渐模糊。

    那座小小的安静的东北县城,也在视野里一点点后退,最终消失在视线里。

    阳光明收回目光,心里一时之间感慨万千,如同车窗外那片辽阔的黑土地,深沉而复杂。

    他在哈市停留了一天,目的是办理厂里交代的催款事宜。

    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对方单位的态度极其配合,款项结清得干脆利落,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推诿和刁难。

    办完正事,他片刻未停,立刻去火车站买了出发的车票。

    他早已归心似箭。

    这次回来,他随身带的东西不算多。除了那个跟随他多年的旧军用挎包,就是罗兴邦和霍主任硬塞给他的那些东北土特产:

    一小袋色泽乌黑、朵形饱满的优质黑木耳,一包散发着独特浓郁香气的榛蘑,还有两条用厚实油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看起来就很有分量的风干鹿肉。

    这些,不仅仅是特产,更是那份土地上的人们最朴实、最厚重的心意。

    他没有通知家人具体的归期和车次,东西不多,很好携带,他不想劳烦他们辛苦跑来接站。

    下午时分,列车伴随着一声长鸣,缓缓驶入了熟悉的魔都站。

    瞬间,南方都市特有的潮湿而温暖的空气扑面而来,其中混杂着煤烟和隐约的栀子花香的复杂气息,与东北干爽清冽的秋风截然不同。

    站台上人声鼎沸,喧闹无比,各种方言俚语交织在一起。

    阳光明提着行李,随着庞大的人流慢慢地挪出车站。

    夕阳的余晖将这座大都市的高楼和梧桐树都染上了一层瑰丽的金色,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地驶过,自行车流如潮水般涌动,到处是行色匆匆却又充满生机的人群。

    这一切,与东北小城那种近乎停滞的宁静和空旷,形成了无比鲜明的对比。

    他站在车站广场上,深深地吸了一口这熟悉得混杂着各种气息的城市空气,一种真正到家的踏实感终于落到了实处,旅途所有的疲惫,仿佛在这一刻都被涤荡干净。

    没有多做停留,他径直走向公交车站,挤上了一辆回家的公交车。

    车厢里同样拥挤,但听着周围熟悉的吴侬软语,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繁华街景,他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

    正好是星期天,家里人应该都在。

    推开那扇熟悉的、漆色有些斑驳的石库门,饭菜的香气还没有飘出来,看来晚饭还没开始做。

    “爸,妈,大哥大嫂,我回来了。”阳光明大声喊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回到自己地盘后的放松。

    “哎呀!是明明回来了!”母亲张秀英第一个探出头来。

    她立刻放下手里正在摘拣的青菜,快步迎了上来,脸上瞬间堆满了惊喜和慈爱的笑容,“怎么突然就回来了?也不提前打个电话说一声!吃了没?路上饿不饿?妈给你先下碗面条垫垫?”

    父亲阳永康也从里屋踱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张看了大半的报纸,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回来了,路上还顺利吧?”他习惯性地问着一些家常却关切的问题。

    大哥阳光辉和大嫂李桂花听到动静,也带着小侄子壮壮从亭子间走了出来。

    “小叔!小叔回来啦!”已经四岁的壮壮像个小炮弹一样冲过来,兴奋地一把抱住阳光明的腿,仰着小脸,眼睛亮晶晶的。

    “哎,壮壮乖,好像又长高了不少嘛。”阳光明笑着弯下腰,疼爱地摸了摸侄子毛茸茸的小脑袋。

    然后,他把手里一直拎着的装着土特产的网兜递给母亲,“妈,这是从东北带回来的一点特产,有点黑木耳和榛蘑,还有两条风干的鹿肉,听说挺补的。”

    张秀英接过东西,只是粗略地看了一眼就随手放在了旁边的八仙桌上,此刻她的注意力完全在儿子身上。

    她拉着阳光明的手,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打量着,仿佛要找出他离家这些日子瘦了一两肉的证据:

    “瘦了,肯定是瘦了!东北那边饭菜吃得惯吗?都是大茬子味吧?事情办得怎么样?还顺利吗?最要紧的是,香梅呢?她一个人在那边好不好?有没有受委屈?”

    一连串的问题如同开了闸的洪水,透着浓浓的化不开的关切和焦虑。

    “妈,您别急,慢慢问,一件一件来。我这不是好好回来了嘛。”阳光明笑着,反手轻轻拍了拍母亲的手背,安抚着她的情绪,和家人一起走进小厅里,围着那张老旧的木桌坐了下来。

    大嫂李桂花赶紧转身去倒了杯温开水,递到阳光明手里。

    阳光明接过杯子,喝了一大口,润了润因为长途旅行而有些干涩的嗓子,然后开始不疾不徐地讲述起这次东北之行的全部经过。

    他从拜访霍主任开始讲起,讲到霍主任如何出乎意料地热情,又如何主动提出并雷厉风行地帮忙解决了最关键的工作岗位问题;

    讲到如何拿着霍主任的亲笔条子,跑各个部门办理繁琐的户口迁移和粮食关系手续,过程中又得到了靠山屯孙支书和王队长哪些实实在在的热心相助;

    讲到如何跟着罗兴邦去他家里,见到了他父母,仔细描述了罗家的家庭情况、经济条件、为人和处世方式,以及对方对这门婚事所表现出来的周到安排和十足的诚意。

    他讲得很仔细,力求客观全面,语气平和而沉稳。

    既充分肯定了罗家的优点——家境殷实、父母明事理、罗兴邦本人老实可靠,也委婉地提到了自己观察到的一些或许需要未来注意和磨合的地方。

    比如罗母性格爽利泼辣,可能有时说话会比较直接;罗父是单位领导,在家里可能比较有主见、有威信等等。

    他不想一味报喜,让家人有过高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对二姐未来的生活有一个更全面、更理性的预判。

    家里所有人都听得极其认真,脸上的表情随着他的讲述而不停地变化着。

    听到霍主任如此不计回报地仗义相助,竟然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最棘手的、他们原本以为毫无希望的工作问题时,大家都又惊又喜,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连连感叹香梅这是遇到贵人了,是老天爷开了眼!

    听到所有手续都办理得异常顺利,阳香梅不仅有了着落,而且还是县医院宿舍这样一个安稳的栖身之所,一切都已安排妥帖,大家都明显地松了口气,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下来。

    听到罗家父母确实是通情达理、真心实意结亲的人家,对婚事如此重视,安排得如此周到体面,他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深,越来越欣慰,最初的担忧被巨大的欣慰所取代。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阿弥陀佛!”

    张秀英激动得眼眶都湿了,忍不住用围裙擦了擦眼角,“香梅这孩子,命苦了这么多年,总算是否极泰来了!

    有了这份工作,还是医院里的正式工,端上了铁饭碗,又在霍主任这样的大好人手下做事,真是……真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啊!”

    她双手合十,对着空气拜了拜,声音哽咽,“老天保佑,祖宗积德!霍主任真是我们阳家天大的恩人!这辈子都不能忘了人家的恩情!”

    “是啊,这份工作来得太及时,太关键了,简直是雪中送炭!”

    阳永康的脸上是无比欣慰和舒展的笑容,皱纹都仿佛浅了几分,“这样一来,香梅就算嫁过去,腰杆子也是硬的,是带着工资和城镇户口嫁过去的。罗家就算想拿捏,也没那么轻易。咱们这心里,可就踏实多了。”

    “罗家听起来确实是正经本分的好人家,不是那种刁钻刻薄的家庭。”

    阳光辉点头表示认可,作为长子,他的分析更理性一些,“兴邦这个人,听光明和耀耀都说好,应该是个实在厚道人。

    父母又都是明白人,家里还是干部,家庭人口也简单,没什么乱七八糟的亲戚。

    香梅过去,只要自己立得住,会处事,小日子应该不会差,说不定比在咱们身边过得还滋润些。”

    “距离确实是远了点。”

    大嫂李桂花也顺着话头说话,语气里带着宽慰,“千山万水的,以后想见一面不容易。

    但眼下看,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比让她一个人留在那边农村苦熬着,看不见出头之日要强百倍、千倍。

    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