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诸天火红年代,冰箱每日刷新 > 212.现实与爱情.二姐的选择

212.现实与爱情.二姐的选择

    212.现实与爱情.二姐的选择 (第1/3页)

    阳光明乘坐的绿皮火车,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呼啸前行。

    车轮与铁轨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哐当声,车窗外的景象不断变换,从南方的水田渐变为北方的旱地,一片片玉米和高粱地在八月的阳光下泛着深绿。

    旅程漫长而枯燥。

    车箱里挤满了人,各种方言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烟草、汗水和食物混合的复杂气味。

    阳光明靠窗坐着,时不时望向窗外,看着一望无际的平原和远处如黛的山峦线。

    火车中途停靠了几个大站,上下车的旅客熙熙攘攘。

    每当列车缓缓停稳,小贩们便蜂拥而至,高举着当地的特色吃食,用带着各地方言的普通话吆喝着。

    每次停车,他都会警惕地注意着自己的行李。

    虽然大部分现金和重要物品都已存入那个无人知晓的“冰箱空间”,但表面的旅行包里依然有需要看管好的东西,同样不容有失。

    两天两夜的车程,在疲惫和思绪纷杂中度过。

    夜晚,他与其他乘客一样,趴在窄小的桌板上小憩,却总是睡不踏实。

    车厢里孩子的哭闹声、大人的鼾声、列车员的查票声,以及每到一站的上上下下,都让这趟旅程显得格外漫长。

    当广播里终于响起“哈尔滨站到了”的通知时,车厢里顿时一阵骚动。

    人们纷纷起身,从行李架上取下大包小包,挤在过道里准备下车。

    八月的东北,并不会让人觉得炎热,阳光明随着人流下了车。

    哈尔滨车站是一座俄式风格建筑,高大而古朴。

    月台上人来人往,阳光明深吸一口气,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四肢,感受着东北大地特有的干爽空气。

    他按照上次来的记忆,找到了长途汽车站。

    相比火车,通往县城的汽车班次更少,条件也更简陋。

    破旧的公共汽车里挤满了人和各种行李,阳光明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把旅行包紧紧抱在怀里。

    路面坑洼不平,汽车颠簸得厉害。时不时会遇到大坑,整车人都会随着车身剧烈摇晃。

    有些当地乘客似乎早已习惯这种颠簸,依然能够安然入睡。阳光明却紧紧抱着旅行包,忍受着颠簸。

    车窗外的景色逐渐从城市变为乡村,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和高粱地延伸到天际线。

    远处是连绵的山峦,被茂密的森林覆盖。偶尔能看到几处村庄,低矮的土坯房或砖房散落在田野间,炊烟袅袅升起。

    又经过了几个小时的颠簸,汽车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县城。

    县城比哈尔滨冷清许多,街道上的行人行色匆匆。低矮的房屋,斑驳的墙壁,处处显露出北国小城的质朴与岁月的痕迹。

    阳光明在县城汽车站下了车,拍了拍身上的尘土。

    看了看天色,已是下午三点。

    阳光明站在汽车站门口,打量着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小城。从这里到靠山屯还有十里土路,没有自行车的话,只能靠步行抵达。

    他背着沉重的行李向前走出不远,运气不错,恰好遇到一辆缓慢前行的牛车。

    车把式是个满脸风霜的老农,看上去约莫六十多岁,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双手粗糙有力,正赶着车往回走。

    阳光明上前,用带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客气地询问是否顺路去靠山屯。

    老农打量了他一下,大概是看他穿着体面不像坏人,又听说是去屯子里看亲戚,便憨厚地点点头,示意他可以上车,用浓重的东北口音说道:“顺路捎你一段,坐稳喽。”

    阳光明连忙道谢,从兜里掏出几颗带来的大白兔奶糖递给老农:“大爷,您含颗糖甜甜嘴。”

    老农推辞了一下,见阳光明坚持,便呵呵笑着接了过去,剥开一颗塞进嘴里,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态度更加热情了:“哎呀,这上海糖就是香!上来吧,小伙子,包给我,我给你搁稳当点。”

    阳光明把旅行包递过去,老农把它和车上的其他东西妥善地固定在一起。

    阳光明则爬上了牛车,坐在铺着干草的车板上。牛车缓缓启动,牛蹄子踏在土路上,发出“嘚嘚”的声响。

    车轱辘压过路面,颠簸依旧,但比起封闭拥挤的汽车,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沿途辽阔的翠绿山林,反倒让人心胸开阔了些。

    路两旁是成片的玉米地,已经长到了一人多高,穗子开始变得饱满。远处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在八月的阳光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绿色。

    老农是个健谈的人,一边赶车,一边和阳光明唠嗑。

    问他从哪儿来,来找谁,南方是不是冬天也不下雪。

    阳光明谨慎地回答着,只说是来看在屯里当老师的姐姐,对于其他信息则含糊带过。

    老农听说他姐姐是屯小的老师,话更多了:“屯小那个南边来的女老师?知道知道!阳老师嘛,文化人,脾气好,娃娃们都喜欢她!你是她弟弟?哎呀,从那么大老远过来,不容易!”

    一路上,听着老农絮絮叨叨地讲着屯里的闲篇,讲今年的收成,讲冬天的寒冷,阳光明偶尔附和几句,大部分时间安静地听着。

    老农说今年雨水不错,庄稼长势良好,看来能有个好收成。

    这质朴的乡音和辽阔的黑土地,让他对二姐选择留在这里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牛车速度不快,但好在一直没停。十里土路,大约一个小时就到了。差不多四点钟的时候,牛车走进了靠山屯。

    低矮的土坯房或砖房散落在视线里,一片宁静的乡村景象。屯子里的房屋大多带着小院,院里种着蔬菜,养着鸡鸭。

    “前面就是靠山屯了!”老农扬鞭指了一下,“阳老师就在屯小是吧?我直接送你到学校门口,那地方我熟!”

    “太感谢您了,大爷!”阳光明由衷地说道。

    牛车“嘚嘚”地驶进屯子。

    屯子里很安静,偶尔有狗叫声传来,几个孩子在路边玩耍,看到牛车都好奇地望过来。

    这些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脸颊被风吹得通红,但眼睛明亮有神,充满了孩童特有的好奇与活力。

    马车最终在屯子边上的一处院门外停下。

    院子是用土坯垒的围墙,院门是简陋的木栅栏门,里面有一排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平房。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靠山屯小学”几个字,字迹已经有些斑驳。

    “到了!就这儿!”老农勒住牛,利落地跳下车,帮阳光明把旅行包拿下来。

    阳光明再次道谢,又抓了一把奶糖塞给老农。

    老农推辞不过,笑呵呵地收下了,嘱咐道:“快进去吧,里面挺安静的,孩子们应该正在上课。”说完,他赶着牛车,慢悠悠地离开了。

    阳光明拎着旅行包,站在学校门口。他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头发和衣服,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栅栏门,走了进去。

    院子挺大,打扫得还算干净。几间教室的窗户有些破损,用纸糊着,但整体还算整洁。隐约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清脆而整齐,给这个偏远的屯子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

    阳光明正在打量环境,一个八九岁、拖着鼻涕、戴着破旧帽子的小男孩从一间教室里跑出来,大概是上厕所,好奇地瞅着他这个陌生人。

    小男孩穿着打补丁的衣裤,脚上的布鞋已经露出了脚趾头,但眼睛却明亮有神。

    阳光明露出温和的笑容,冲小男孩招招手。小男孩迟疑了一下,还是走了过来,仰着脸看他,好奇地问道:“你找谁?”

    “小同学,我找阳香梅老师,你能帮我叫一下她吗?就说她弟弟来了。”阳光明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