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家人商议.各自意见.见面决定 (第3/3页)
口气:“但是,香梅这孩子的脾气,你们也知道。
看着文静,没什么主意,其实心里犟得很,有主见得很。
她既然信里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把事情都定下来了,显然是铁了心要跟那个罗兴邦了。
咱们现在再说反对,再说让她等一年等政策,她……她能听进去吗?她会不会觉得我们是故意拦着她?会不会觉得我们不相信她的选择?她一个人在那边,万一钻了牛角尖……”
知女莫若父。阳永康的话,像一盆冰凉的井水,虽然解暑,却也瞬间浇熄了大家刚刚升起的兴奋和热情,让现实的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面前。
是啊,阳香梅在信里已经把她的决心、她的挣扎、她对罗兴邦的感情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写得清清楚楚,情真意切。
那不是一个犹豫不决、征求父母意见的口吻,更像是一个深思熟虑、反复权衡后的正式通知,以及希望得到家人理解和支持的恳切请求。
以她外柔内刚、甚至有些执拗的性格,家里此刻若是强行反对,或者让她放弃眼前看似稳妥的感情与承诺,去等待一个弟弟口中“八九成把握”,但毕竟还未落地的新政策,
恐怕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可能激起她的逆反心理,认为家人不信任她、不理解她的感情,甚至可能伤害兄妹感情,把她更快地推向罗家那边。
万一政策有个闪失,她岂非两头落空?这个责任,谁又负得起?
张秀英也立刻想到了这一点,顿时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刚刚亮起的眼神又黯淡下去,唉声叹气起来,捡起蒲扇用力扇着,仿佛要扇走心头的烦躁:
“这可怎么办好啊……同意吧,舍不得她嫁那么远,心里总是不踏实,而且明明又说有希望自己回来……
不同意吧,又怕伤了孩子的心,万一她犟起来,认死理……
再说罗家那边也确实有诚意,信里话说得也满,兴邦那孩子听起来也确实不错……这……这真是揪心啊……”
阳光耀见状,心情同样复杂。
他既为妹妹可能有更好的选择而高兴,又为自己的朋友感到一些不安,同时也担心家里的反对会坏事。
他忍不住开口道:“爸,妈,我知道你们舍不得香梅,也担心政策万一有变,让香梅错失了眼下的机会。
但是,咱们也得尊重香梅自己的选择。
她既然认定了罗兴邦,而且罗家也确实有能力、有诚意安排她回城,这本身也是一条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出路,不比等待一个还不确定的政策差多少。
兴邦家的情况我比较了解,在县里确实有些扎实的关系。
他们既然敢让香梅在信中白纸黑字的承诺,大概率是能办成的。
香梅嫁过去,就是城里户口,有正式工作,生活肯定比在农村插队强百倍,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至于距离远……现在交通虽然不方便,但也不是完全见不到面了,以后总有办法的,写信、拍电报,还能坐火车回来探亲……”
他努力想说服父母,试图在天平的两端寻找平衡,既不想贬低朋友,也不想忽视妹妹可能有的更好前景。
阳光辉也点了点头,瓮声瓮气地说道,一边用毛巾擦着脖子上的汗:“耀耀说得也有道理。政策的事,谁说得准呢?万一明年没动静,岂不是白白耽误了?主要是人可靠。
只要男的对香梅好,婆家明事理,远就远点吧。
咱们觉得天远地远,人家小两口过得好就行。
总比找个近的但不靠谱的、受气强。”
他的话很朴实,代表了大哥务实的关怀,倾向于抓住看得见的好处。
李桂花一边给丈夫扇风,一边小声说道:“是啊,爸,妈。香梅自己愿意,这比什么都重要。
咱们觉得好的,她未必觉得好。女孩子的心思,有时候认准了一个人,那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的。
万一咱们硬拦着,政策又没来,她岂不是要怨我们一辈子?”
她的话代表着一种现实的理解,和对香梅情感的尊重。
家人们的意见渐渐趋向于现实和尊重香梅的选择,虽然不舍和担忧依然存在,但天平似乎又稍稍向“同意”这边倾斜了一些,毕竟罗兴邦的人品得到了认证,眼前的出路是实的,而未来的政策是虚的。
这时,所有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阳光明身上。
不知不觉中,在这个家里,阳光明的意见已经拥有了极大的分量。他的冷静、他的见识,都让家人对他刮目相看。
阳光明感受到家人的注视,他坐直了身体,目光沉静地看向父母,说出了自己深思熟虑后的打算:
“爸,妈,大哥二哥,这件事,毕竟是二姐的人生大事,关系到她一辈子的幸福。
光靠我们在这里根据一封信商量、猜测、担心,恐怕还是不够稳妥,也容易产生误会。”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声音平稳而有力:“我的想法是,无论如何,家里应该派一个人,亲自去一趟东北,当面和二姐谈一谈,也亲眼见见罗兴邦和他的家人,实地看看情况。
我应该能请下假来,而且和罗兴邦也认识,我考虑还是我来专门跑一趟。”
这个提议让众人都是一怔。去东北?路途遥远,花费不小,而且请假也是个问题。
阳光明详细解释道:“首先,我要把政策可能很快变化、她有很大机会靠自家回城的情况,当面、郑重地、原原本本地告诉她。
让她掌握全部的信息,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最终的选择。而不是蒙在鼓里,只看到结婚回城这一条路。
如果她能因此改变主意,愿意再耐心等上一年,看看政策风向,那当然是最好的结果,我们也都能放心,皆大欢喜。”
“其次。”
他话锋一转,考虑得非常周全,“如果她经过慎重考虑,全面了解了情况之后,仍然坚持要嫁给罗兴邦,认为这是她想要的幸福,不愿意等待未知的政策。
那么,我就作为娘家人的代表,和罗家的人正式见个面,好好商谈一下后面的婚事,为二姐把把关,撑撑腰。”
他的思路清晰而周密,显然已经考虑了各种可能性。
阳光明继续说道:“从魔都去一趟东北,路途太遥远,路上火车转汽车就要花费好几天时间,来回的车费、食宿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我这次过去,就相当于代表了全家。等二姐真正结婚办事的时候,家里恐怕就很难再有人有时间和财力过去参加了。
所以,这次去,就要把很多事情都提前定下来,看清楚,说明白。”
他看向母亲,语气变得柔和却坚定:“比如,家里给二姐准备的嫁妆,这次我就得尽量带过去,或者和罗家商量好怎么置办、怎么送过去。
总不能让她什么都没有就出嫁,那样既委屈了她,也让婆家看轻了我们娘家,觉得我们不重视这个女儿。
该有的礼数,咱们不能缺;该给二姐撑的面子,咱们必须得撑起来。”
阳光明的话,合情合理,考虑周全,既想到了最好的可能性,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而且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了阳香梅的处境和娘家的体面,一下子说到了张秀英的心坎里。
“对对对!明明你说得对!是得去个人!必须得去!”
张秀英连连点头,情绪激动起来,用力拍着腿,“是得当面看看那家人!看看他们到底是不是实心实意!家里到底是个什么光景!还得把嫁妆的事说清楚!不能让我闺女受委屈!不能让人家觉得咱们娘家没人了!”
她仿佛找到了主心骨,一把抓住阳光明的手,眼神里充满了信赖和托付:
“明明,你去!妈放心你去!你办事稳妥,有眼光,比我们都强!
你去跟你二姐好好说,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她听!也好好看看那个罗兴邦和他家里人!是好是赖,你看过了,妈就信你的!
嫁妆的事,妈来准备!一定不能让香梅掉了面子!就算……就算她真要嫁过去,也得风风光光的!”
阳永康也缓缓地点了头,脸上露出了决断的神色,“明明考虑得周到。就这么办吧。
你跑一趟,代表家里,把该看的看了,该说的说了。
最后香梅怎么选,我们……我们都尊重她。
你把家里的意思,我们的担心,还有明年回城的那个判断,都跟她讲清楚。路,让她自己选。但娘家的人,得到场。”
这位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对女儿选择的最终尊重和对小儿子能力与判断力的高度信任。
阳光耀也立刻表示支持,虽然心情复杂,但他知道这是最好的办法:
“明明你去最合适!我这边,厂里最近核算任务重,请假确实不方便,而且……我毕竟和兴邦是朋友,有些话可能不好说得太透太硬。
你去,以娘家人的身份,更能代表家里把关,说话也更有分量。需要带什么话,需要了解什么,你尽管去办。”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由阳光明代表全家,远赴东北,去见阳香梅和罗兴邦一家。
接下来,家庭会议的主题变成了具体细节的商讨。
什么时候动身?请假是否顺利?路上要注意什么?见到二姐先怎么说?见到罗家人又该怎么说?
嫁妆准备些什么东西?既要有心意,体现魔都的特点,又要考虑路途遥远不便携带的现实……
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反复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