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自愧不如.大格局.高瞻远瞩.临时工转正式工.说明情况 (第2/3页)
汗颜的是,这主意明明是阳光明点拨他的,现在倒成了他郎天瑞主动体恤下属、勇于争取了。
他不由得笑骂了一句,语气亲昵:“你小子!少给我戴高帽!鬼心眼儿比谁都多!”
但他心里却是啧啧赞叹:这个阳光明,年纪轻轻,工作上雷厉风行、能力出众也就罢了,偏偏在人情世故、谋略算计上还如此老辣周全,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往往让他们这些老资格都自叹弗如。
就拿光耀转正这件事来说,他虽然已经有了向岳书记靠拢、争取好感的想法,但若是没有阳光明今天这一番“无心”的提醒,他大概率会按照原计划,先去岳书记那里频繁汇报,等着领导暗示或发话。
那样最后即便办成了,他落下的人情,可能也就是个“会办事、能领会领导意图”的印象。
但阳光明给他指点的这条路,却是让他郎天瑞主动作为,以科室工作需要为由,正式打报告申请。
这份报告递上去,里面再巧妙设置一些只有阳光耀符合的条件,领导们自然心知肚明。
关键是,劳资科确实多年未申请,理由充分,程序正当。
只要报告写得扎实,领导批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样一来,他郎天瑞就成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干下属,是在岳书记开口之前,就替领导分忧解难的贴心人!
这其中的差别,可太大了!
这阳光明,简直是把他郎天瑞往前推了一步,还送了他一个天大的人情和表现机会!
郎天瑞心里又是感激又是佩服,正要再说些什么,却听阳光明又貌似随意地补充了一句,声音压得更低了些:
“对了,郎科长,这申请报告写好了,是不是得先送到赵国栋厂长那里请他首签?
厂里人事方面的报告,以前赵厂长不怎么关心。
但领导关不关心那是领导的事儿,咱们做下属的还是得拿出态度来,你说对不对?”
郎天瑞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回答:“按惯例,一般是先送到岳副书记……”
他的话戛然而止,脑子里像是有道闪电划过,瞬间明白了阳光明更深一层的用意!
阳光明看着他,眼神平静,却带着一种明显的引导意味,继续轻声说道:
“嗯,赵厂长主管生产,对各科室的实际人力需求最了解,他先签字认可,这份申请的分量就更足了。
等报告流程走到岳书记那里的时候,您最近要是没什么特别紧急需要请示汇报的事,其实也不必特意为这个去打扰岳书记。
一切按正常程序走就好。
跟科里同事们闲聊提起时,也可以顺便说说报告是送赵厂长审批了,毕竟赵厂长主管生产,最了解基层人力需要,他的判断肯定错不了!”
郎天瑞只觉得心头震动,他彻底明白了!
阳光明这是在教他如何把这件事做得更漂亮、更稳妥、更不着痕迹,甚至……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附加效果!
第一,先找赵国栋厂长首签。
赵国栋是厂里二把手,主管生产,一般不插手人事上的事情,但某个岗位缺不缺人,理论上他更有发言权。
如果他觉得劳资科申请合理,签了字,那这事就等于先过了二把手这一关。
万一,他只是说万一,岳兴国书记那边出于某种考虑暂时不同意,或者对阳光耀另有安排,这份被赵厂长认可了的申请就算最终被搁置或驳回,他郎天瑞也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在赵厂长那里留下了积极为科室争取的好印象。
而他的那份“心意”,岳书记只要不傻,也能猜到,会记在心里。
第二,如果岳兴国书记同意,那么在有赵厂长首签的前提下,他只需要顺水推舟地也签个字,事情就圆满办成了。
这样既避免了岳书记直接插手安排自己“准女婿”的嫌疑,显得公正合规,又让郎天瑞成了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臣,岳书记自然会承他这份情,而且这份情因为做得巧妙,会显得更重。
第三,也是最精妙的一点!
岳兴国副书记会因此欠下赵国栋厂长一个小小的、几乎微不足道的人情——毕竟赵厂长是基于工作需求,率先批准了这份申请,合情合理,撇清了这件事和岳副书记的关联。
虽然对两位厂领导来说,安排一个正式工编制可能只是小事一桩,但赵国栋无形中承担了“首签”的责任,某种程度上替岳书记分担了潜在的舆论风险,也让岳书记避免了直接以权谋私的嫌疑。
这件小事,很可能成为赵厂长和岳书记之间的一个微妙的积极的互动契机。
而这第三点,郎天瑞相信,很可能才是阳光明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阳光明是赵国栋一手提拔起来的人,是公认的“赵厂长的人”。
而将来,他又会和岳书记成为亲家。
如果赵厂长和岳书记能因为这件小事,开始建立起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甚至更进一步的合作关系,那么阳光明身处其中,就能左右逢源,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将更大!
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工作编制的范畴,而是借此机会,凭借这么一个微小的契机,在巧妙地推动厂领导层面的合作格局!
尽管只是一个很小的契机,但这很重要!
很多重要结果的落定,重大合作的展开,往往都始于微末。
这种格局和眼光……郎天瑞在心中暗暗倒吸一口凉气,再次感慨自己和阳光明之间的差距。
他觉得自己这辈子,能稳稳当当地坐在劳资科长这个位置上,大概就到头了。而阳光明的未来,恐怕远不止一个科长!
他甚至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财务科的科长刘金生。
刘金生能力和资历都不差,但和阳光明这种既有强大业务能力,又有如此高超政治智慧和长远眼光的人竞争……郎天瑞暗自叹了口气,他觉得刘金生被阳光明超越甚至取代,恐怕只是时间问题了。
尽管他和刘金生私交也不错,但此刻他更看好阳光明。
“光明啊……”郎天瑞长长呼出一口气,看着阳光明,眼神复杂,最终化作一句由衷的感叹,“我算是服了你了。行,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你放心,报告我会好好写,流程一定走得稳稳当当。”
他没再多说别的,但一切尽在不言中。他知道,阳光明听懂了他的承诺。
阳光明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仿佛刚才只是进行了一番关于工作流程的普通讨论:“那就辛苦郎科长了,都是为了工作嘛。”
两人心照不宣地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继续低头吃饭,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食堂里依旧喧闹,没人知道这张靠窗的餐桌旁,刚刚完成了一次可能影响厂里未来某些格局的短暂交谈。
吃完饭,郎天瑞匆匆离去,脚步似乎比来时更加轻快有力,充满了干劲儿。
他的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那份申请报告该怎么写,哪些数据可以拿来佐证工作量的增加,哪些条件可以既不明显又能确保阳光耀符合要求。
阳光明看着他离开的背影,眼神平静无波,继续慢条斯理地吃完自己饭盒里最后一口饭菜。
他的动作不疾不徐,仿佛刚才那段充满机锋的对话只是日常闲聊。但他微微上扬的嘴角透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事情正在按照他预期的方向发展。
下午,郎天瑞回到办公室,立刻关起门来,亲自起草那份《关于增加劳资科核算组正式编制一名的申请报告》。
他从档案柜里翻出近几年的产量报表、职工人数统计表和工资核算工作量对比数据,仔细研究起来。
他写得极其认真,详细列举了近年来厂子规模扩大、职工人数增加、工资核算及各类报表工作量激增的具体数据和事例:三年来职工总数增加了15%,月工资核算单据量增加了30%,各类统计报表增加了25%……
他强调现有正式人员不足,过度依赖临时工可能带来的数据准确性风险和管理隐患,充分论证了增加一个正式编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任职条件一栏,他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既不能太明显,又要确保阳光耀是最符合的人选。
他写上了“需具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优先考虑回城知青”、“需有三个月以上本厂工资核算相关岗位实习或工作经验”、“需熟悉本厂各车间工种及工资等级标准”、“需通过珠算普通五级及以上考核”、“需作风严谨细致,无工作差错记录”等几条。
这些条件,放眼全厂,目前临时工里,几乎就是为阳光耀量身定做的。
就算去除“优先考虑回城知青”这一条,仅仅“本厂工资核算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和“无工作差错记录”这两条,阳光耀在核算组干了三四个月,表现优异,条件完全符合。
郎天瑞甚至特意加上了“珠算普通五级”这一条,因为他知道阳光耀的珠算水平很好,完全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个水平,而这一技能在当下,正是核算人员最重要的必备技能。
写完后,他又仔细修改润色了几遍,确保报告理由充分、逻辑严密、措辞得当,完全站在科室工作的角度,看不出任何私心。
他甚至特意在报告末尾加了一句:“该岗位人选需尽快到位,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核算高峰。”
第二天一上班,他就让科里文员用最工整的字体誊抄清楚,然后亲自拿着报告,去了赵国栋厂长的办公室。
走在厂区的林荫道上,他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反复默念着准备解释的说辞。
正如预料的那样,赵国栋厂长看到是劳资科自己申请增加编制,很是重视。他仔细阅读了报告内容,询问了几个细节问题,比如工作量增加的具体依据、临时工使用的现状和风险等。
郎天瑞早有准备,对答如流,数据翔实,态度恳切,完全是一副为工作操心、为领导分忧的得力下属模样。
“赵厂长,您是知道的,每个月底、季度末,都是最忙的时候,各类报表、季末结算、下季预算,光靠现有的人手确实捉襟见肘。
临时工虽然能干些基础活,但核心数据不敢让他们碰啊,万一出点差错,影响就大了。”
赵国栋沉吟了片刻。他当然知道郎天瑞同阳光明的关系很亲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