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再次创业 (第2/3页)
打细算还不够花的模样,肖兴暗下决心:必须利用自身优势搞点副业,才能改变眼下的贫穷状况。
他想起早年在北方时,曾学过制作手工汽水的手艺,家里还存着一套制作工具。
于是,肖兴利用放学后的时间,翻出工具,买来了糖、柠檬酸、小苏打等原料,在自家小屋里忙活起来。
他仔细清洗玻璃瓶,按照比例调配原料,看着气泡在液体里不断升腾,心里满是期待。
第一批汽水做出来后,他装了几箱,送到村里的小卖铺代卖,没想到很受孩子们欢迎,没几天就卖光了。
虽然赚的钱不多,但这让肖兴看到了希望。后来,他又想起有个同学是拉水泥的,便主动联系对方,想通过同学牵线,找水泥老板争取本区片的水泥代卖权。
同学很爽快地答应了,很快就帮他联系上了附近成功村的水泥老板。这位老板不简单,专门制作水泥袋供应给水泥厂,水泥厂再将水泥袋款折合成水泥,批发给他水泥卡片,他再派司机拉着水泥销往各地,手下据说有十多位司机,代销的
“紫云水泥”在当地小有名气。肖兴和老板素未谋面,全靠同学搭桥。第一次见面时,老板直接提出条件:“想在桃花岭村设销售点可以,水泥能佘欠,但必须二十吨一算账。能做到咱们就合作,做不到就一拍两散。”肖兴知道这是个机会,咬咬牙立刻答应下来。
他把房东头的小屋腾出来一间,买来一卷油毡铺在地上防潮,简单收拾一番后,水泥代销点就算正式成立了。
一开始,他只敢让一辆小马车拉来一吨水泥试试水,没想到当天就有个煤场施工盖房子,对方看水泥质量不错,用铲车一铲就把一吨水泥全拉走了。
肖兴赶紧拿出一个硬皮本子,把这笔账记下来,约定等施工完成后再收款。
晚上算账时,他发现这一吨水泥抛去本金,竟然能赚五元——在当时,五元钱相当于教师上调一级工资的收入,肖兴拿着账本,心里满是欢喜。
随着生意慢慢起步,肖兴的水泥销售越来越顺。有人要整车水泥,他就联系司机送货上门;小煤窑兴起后,村里、周边的小煤场像棋盘上的棋子般星罗棋布,个个都要盖房子、砌水池,对水泥的需求极大。
那段时间,肖兴的水泥门市前车来车往,络绎不绝,有时候一天就能卖出十几吨水泥。
送水泥的工具也从最初的小马车,换成了更高效的小三马,后来甚至增加到了两三辆。
年终岁尾,由于肖兴的水泥销量可观,水泥厂还专门送来印着
“紫云水泥”字样的白背心作为礼品;百团水泥厂、紫峰水泥厂的销售人员也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