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长途贩运,商海浮沉 (第2/3页)
,足足有五吨重,换算下来差不多一万斤。
为了赶在春节前抢占市场,肖顾雇了一辆货车,连夜往南方赶。货车在漆黑的公路上疾驰,车灯划破夜空,肖顾坐在副驾驶座上,心里满是对这笔生意的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白菜被一抢而空的场景。经过一夜的奔波,货车终于抵达了南方的乡镇市场。可当肖顾满怀憧憬地把白菜卸下来时,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他很快发现,这里的集市有着特殊的规律 —— 逢单背集,逢双赶集,只有在赶集的日子里,人们才会聚集到集市上交换产品、完成交易。而他拉来的一万斤白菜,在非赶集日根本无人问津。即便到了赶集日,情况也没有好多少。这个乡镇市场规模不大,当地老百姓大多是农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菜地,平日里吃的蔬菜基本都能自给自足,只有少数没有菜地的人家才会到集市上买菜。而且,当地人从未见过北方大白菜,不知道这种菜好不好吃,一个个都持观望态度,只是好奇地围过来看一看,真正掏钱购买的人寥寥无几。
肖顾看着堆积如山的白菜,心里渐渐慌了神。他和父母每天都守在集市上,卖力地向过往的行人推销,可收效甚微。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南方潮湿的气候开始对白菜产生影响,没卖掉的白菜叶子渐渐发黄、腐烂,一股霉味在摊位周围弥漫开来。肖何夫妇和儿女们心急如焚,每天天不亮就来到集市,把腐烂的菜叶剥掉,试图挽救剩下的白菜。寒冷的冬天里,他们的手在冰冷的白菜上反复翻动,很快就被冻伤了,红肿的手指上裂开了一道道小口,一碰就钻心地疼。可即便如此,白菜的售卖情况依旧没有好转。
最终,在一家人的努力下,一多半白菜总算卖了出去,剩下的一少半因为腐烂严重,只能扔掉,甚至送人都没人要,只有极少一部分被留着自己吃。等到算账的时候,肖顾才发现,抛去购买白菜的本钱和长途运输的运费,几乎没剩下多少利润,这一趟忙碌下来,不过是混了个 “瞎忙活” 的名头。回顾这次蔬菜贩运,肖何心里满是懊悔,他清楚地意识到,这次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事先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被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犯了急功近利、轻率冒进的错误,更没有准确预估市场的实际需求量,这些教训,都被他深深记在了心里。
这次失败并没有让肖家人停下尝试的脚步。自此以后,肖何又陆续做了好几次长途贩运的买卖,其中投入最大、动用资源最多、参与人员最广、影响最大且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便是长途贩运大米,而这次生意的主要组织者,是肖何的另一个儿子肖建。
自从上次肖顾往南方贩运大白菜后,一直没有稳定工作的肖建就认定了长途贩运这条 “发财路”。他觉得只要选对商品、找对销路,就能赚大钱。于是,他开始四处联络人脉,首先找到了本村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几人凑在一起,聊起了贩运生意的想法,一拍即合。随后,肖建又主动联系上了远在信阳的二表姐夫,邀请他一起加入,共同商量 “发财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