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林晓灵的“城市脉搏” (第1/3页)
当希望的嫩芽在西北焦土上顽强破土,为那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丰收变革的序曲时,数千公里外,另一场截然不同的变革,正在帝国最繁华的钢铁森林心脏地带,悄然酝酿。
与赵小海扎根于土地的“基因扶贫”不同,林晓灵的核心任务,目光投向了城市的深处。
她要将【天舟】计划中,那套为探索月球未知地质结构而生的“信标网络”技术,进行首次民用化实地测试。
测试地点,龙河市。
一座拥有三千万常住人口,轨道交通里程超过一千公里,地下管网复杂到能让最资深的工程师都头皮发麻的超级都市。
林晓灵带领着她的团队,将指挥中心设立在了龙河市最繁华的CBD,一栋摩天楼的顶层。
透过巨大的落地窗,脚下是流光溢彩的车河,远处是鳞次栉比的钢铁丛林。
但在林晓灵眼中,这座城市的真正面目,并非地表的璀璨。
“开始植入。”
她声音清冷,不带一丝波澜。
数十个行动小组,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同步展开了行动。
他们将一个个仅有巴掌大小,外形精密、闪烁着幽蓝色指示灯的微型高精度次声波传感器,植入了这座城市肌体的最深处。
它们如同不会生锈的钢钉,被精准地打入一个个关键的节点。
地铁三号线最繁忙的换乘站隧道旁。
横跨龙河的跨江大桥,那承受着每日百万车流量的七号桥墩之下。
拥有六百年历史,被列为一级保护文物的古建筑群地基边缘。
以及,最危险,也最复杂的——纵横交错,如同城市毛细血管般密布的地下燃气管网附近。
这些传感器,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神经网络。
一个能实时感知城市地下所有细微震动的“城市脉搏”网络。
指挥中心里,巨大的全息光幕悬浮在半空。
上面显示的,不是光鲜亮丽的城市地表,而是一张由无数蓝色数据流交织而成的,正在缓缓跳动的光网。
每一条数据流,都代表着一处地下结构最细微的震动。
每一次光网的明暗起伏,都是这座钢铁巨兽无声的呼吸。
“地铁三号线,A3区段,震动频率正常,峰值波动在安全阈内。”
“跨江大桥,七号桥墩,沉降数据稳定,无异常位移。”
团队成员的声音冷静而专业,在宽阔的指挥中心内此起彼伏。
这套网络,不仅能全天候监测地铁、桥梁这些大型基础设施的健康状况,提前数月预判出金属疲劳或结构沉降的风险。
它更强大的能力,是在第一时间,预警城市地下发生的任何微小意外。
然而,对于这个凭空出现,宣称能“感知城市脉搏”的年轻团队,市政部门的态度,充满了官僚式的傲慢与不信任。
“林组长,我理解你们【天舟】项目组技术先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