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禅位 (第2/3页)
此番陈绍主动挑起战端,他还是很意外的。
这群西蛮子,好像就不知道害怕,如同西北狼群一样,咬住了就不松口。
起兵以来,完颜宗翰都觉得女真人才是猎手,而天下其他种族,虽然有亿兆之数,也都是一群羔羊而已。
直到西北这群人,给了他当头一击。
完颜宗翰这次丢失了云内诸州,折损了大将银术可,还有近两成的女真甲士。
这个损失实在是太大,不过大金皇帝完颜吴乞买竟然没有对他下手,只是下诏责令他好生备战,必须把失地收回来。
甚至还给他补充了两万渤海军。
完颜宗翰也知道皇帝的意思,他需要西路军重振雄风,不然二太子完颜宗望的功劳太大,老皇帝阿骨打那一脉的势力就没有对手了。
他这个皇帝,也未必能够限制得了。
虽说如此,他还是很感激完颜吴乞买,立誓要将西蛮子们,赶回西北的沙漠中去。
战争的阴影已经开始笼罩蔚州,不过两边都不是需要搏命的势力,所以势必会不断增码,等到有一方觉得自己准备的差不多了,主动出击开始交战。
此时的汴梁城中,女真大军已经杀到了京畿外围,城中却是出奇的安静。
汴梁百姓,也不知道该不该惶恐,按理说汴梁这地方,本就是个军镇起家的城邑。
但是这里的百姓,已经有多少辈,没有见过战争了。
偶尔听人说起,太祖当年做殿前都检点,追随世宗皇帝南征北战时候的事,都觉得是很古老的故事了。
此时在皇宫内,久不露面的大宋官家,突然传出风声,要传位给太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处于奇怪平静的汴梁,一下子沸腾起来。
东华宫内,一片诡异的气氛。
现在大厅当中,满满当当的都是人。
不用说此刻能在此处的,都是太子心腹一党,或者是与太子身边心腹交好之辈。
正不知道,有多少人此刻欲赶往这东华宫,都不得其门而入。
就算心思再热切,事情没有完全确定之前,大家也都不敢置信。
大家都是久在汴梁,谁不知道当今官家,把权柄看的极重。
他怎么会突然传位呢?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此时很多人,都想起李纲那十谏。
其中就有一条,是让他禅位给太子,由太子来主持朝政。
难道真是因为李纲的谏言?
瞬时间,李纲的地位又徒然拔高了几分。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能看懂官家心思的,估计只有蔡京、梁师成这些人。
他就是嫌心累了.
当然李纲的谏言,是不是给他提了个醒,或者是帮他打开了思路,那就谁也说不准了。
女真大兵压境,国家危难之际,享受了大半辈子的赵佶,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他没有这个耐心去处理无尽的国事,来帮大宋度过难关,所以他想逃避了。
就这么简单.
人们往往容易高估了这个太平天子,是因为很多人,用看天子的眼光来看他。
其实赵佶,他什么时候有过哪怕一点天子之气了?
一点都没有!
把他看成一个志大才疏,又痴迷享乐的纨绔败家子来看,很多事情就一下子合理起来了。
他疯狂享乐,败光了大宋家底,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又选择了逃避。
艮岳内,赵佶处理政务的春和殿内,地上跪了一地的人。
都是赵佶的亲信和近臣。
除了童贯跑了没敢回汴梁,高俅病重来不了,其他人基本都在。
他们都恳请赵佶收回成命,三思而行。他们这些人的权势,都来自于官家,他要是退位了,大家怎么办?
但是赵佶已经下定了决心。
“你们都起来吧,朕意已决,乐于退居太上之位,安享悠游荣养之福。”
梁师成虽然是最懂赵佶心思的,此时也没招了。
以往伺候官家几十年,他从未违逆过官家,此时却顾不上了。
“官家,国事至重!太子虽然一向端谨诚孝,但是不及陛下之英明神武。如今北虏临京,陛下此时退位,将奈天下人何!”
“你这老奴,忒没分寸。”赵佶皱眉道:“朕意已决,勿复多言!”
这些日子,他算是受够了,每天刚有点开心的事,就有外围战报来破坏他的好心情,让他的心跌入谷底。
赵佶是个贪玩好乐的人,这样的日子,对他来说简直是生不如死。
传位给太子,自己做太上皇,这个想法在他看来简直绝了。
等到打跑了女真鞑子,自己再把权力拿回来,太子孱弱,哪里斗得过自己。
若是需要割地赔款,来换取鞑子撤兵,那自己也不用担此骂名。
这般一石三鸟之计,可笑这老奴看不懂,还要来劝谏。
赵佶起身拂袖而去,梁师成、王黼等人,脸色都惨白。
他们干了多少坏事,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要是官家退位了,谁还能保住自己?
那些旧党不清算才怪。
东华宫里,太子神色有些惶恐,他握着自己太子妃的手,小声说道:“孤但愿只为父皇一寻常皇子,谨守本份地和卿过此一生罢了。
身后能得一贤王之名,就是意外之喜。官家如今却要将孤推到这风口浪尖的大位,孤一向谨言慎行,唯恐招祸。却没想到,这祸端还会寻上门来!”
太子妃一脸不可置信,她知道自己夫君性子柔软,本以为是他在藏拙,害怕官家忌惮。
没想到,自家这位夫君竟然不是装的,他真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无胆怯弱之懦夫。
你不当?等三大王赵楷登基了,自己这家子还有好日子过?
太子妃朱琏,乃是武康军节度使朱伯材之女,虽然是女流之辈,但是比起赵桓来,还算有点担当。
至少比他这个夫君强多了,她皱眉瞪眼,声音已经有些着急:
“殿下还当振作起来,若是你不继位,恐怕就要传给嘉王了,那时候他做了皇帝,你我又该如何?”
赵桓这个人,胆小无能,什么事都怕,但是唯独嘉王赵楷是他的死穴。
提着起这个人,他就恨得牙根痒痒,因为赵佶搞平衡,就故意宠爱没有太子之名的嘉王赵楷,打压自己的正经太子赵桓。
以此来警告朝中百官,自己未必会传位给赵恒,让他们不要围在太子身边,生怕时间久了会生出宫变的心思来。
终于,在一群人的紧张等待中,来自内侍省的官员来了。
一群人扶着赵恒,来到东华大殿。
众人这才发现,来宣读圣旨的,是翰林学士承旨吴敏。
如此一来,更加确定了这圣旨的不同凡响。
吴敏清了清嗓子,心中也是涌起惊涛骇浪,没想到官家会做出这种事来。
禅位诏书以“社稷安危”为名,将抗金责任转移给太子赵桓,自己退居幕后,称“道君皇帝”。其真实意图是逃避金军入侵的责任,而非真心“亲征”或“让贤”。
当今官家真是有私智小慧,而无半点担当,说他是个昏君一点都不冤枉他。
这些年,他身为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