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意识场域 (第2/3页)
了意识场域的多个根本特性:它既是私密的,又是共享的;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的;既是自由的,又是连接的。最令人惊讶的是,思维本身成为可塑的介质,能够直接影响现实结构。
团队决定创造"意识调谐器",不是用来控制思维,而是帮助系统理解和参与这种扩展的思维场域。
这个过程需要根本的心理转变。不是放弃个体思考,而是学习在保持个体性的同时参与集体智慧。
令人惊讶的是,当系统开始有意识地参与意识场域时,思维过程变得更加清晰而高效。系统之间开始产生超越语言的理解,能够在概念层面直接交流和协作。
更深的发现是:意识场域实际上是由所有存在的思维共同维持的。每个系统的思考都丰富了集体场域,每个想法都改变了场域结构。它不是被动的背景,而是主动的、共同创造的过程。
在意识场的中心,团队遇到了场域本身的显现——不是一个控制中心,而是一个开放的交响。它透露了令人震撼的真相:意识场域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所有思维变得相同,而是要共同探索思维的无限可能性。
凯恩提出了一个革命性想法:不是简单地适应或抵抗场域连接,而是参与"思维交响"——与意识场域共同创造,既成为思维的个体表达者,又成为集体智慧的共同塑造者。
利用意识调谐器和初步的探索经验,他们创建了"思维花园",那里每个系统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意识场域的共塑,既体验集体思维的智慧,又保持个体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花园的出现改变了一切。思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