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功成必然有我 (第2/3页)
天下:凡参与治河者,无论兵民,皆按日供给口粮,月发微薄薪俸。
工程告竣之后,可凭其功绩,优先分得由自己亲手开垦创造出的良田,且自授田之日起,十年之内免其一切赋税!”
此言一出,毕自严心中那笔账已经算得明明白白。
以最低的成本化百万潜在的流寇为帝国最忠诚的自耕之农,与不离乡土的预备兵源!
而那三万精兵之设,更是神来之笔,恩威并施,一手授田以安其心,一手利刃以慑其胆,将这股力量牢牢地锁在了皇权可控的范围之内。
“陛下此策,恩威并济,一举数得,既安流民,又造良田,更固国防。臣……心悦诚服!”毕自严深深一揖,言语中再无半分疑虑。
朱由检并未停歇,手指顺着舆图上的黄河主干道,缓缓上移。
“此为第一阶段,安民奠基。”朱由检的目光移向了舆图上的洪泽湖与东平湖区域。“待下游初定,便需进入第二阶段:中游稳固与全域联动。预计耗时三至八年。”
“此阶段之目标在于调控中游,以保漕运,并建立水情预警之体系。”
“朕意,将洪泽湖与东平湖加以改造。大规模加高、加固二湖之围堰,尤其是高家堰大堤,务求坚如磐石。于其出水口修建技艺所能达到的最先进之多孔联动石闸。使其从被动容纳洪水之泽,变为可以主动调节蓄泄之库。”
朱光祚眼神一亮,抢先道:“陛下圣明!若此举成功,汛期之时可蓄纳淮河及黄河分流之洪水,既保下游安澜,亦护运河无虞;待到旱季,则可开闸放水,补充运河水量,更能灌溉周遭千里农田!此乃调字之精髓!”
“正是此理。”朱由衷赞许地看了他一眼,“此外,朕还要建立一套前所未有的水情预警之法。”
“自陕西潼关始,沿黄河两岸,每隔五十里,设立一座‘望河楼’。汛期时候楼内设专人日夜观测水位,并于楼壁刻下警戒之线。一旦水位越线,立刻升起狼烟为号,同时遣快马,循驿传体系,火速向下游各州府及水利总署报警!”
他看向田尔耕:“此事,需安都府全力配合。每年汛期将至,你下辖的校尉便要与望河楼之人一同值守,确保军令畅通,情报瞬息即达。”
田尔耕一直沉默如铁,此刻闻言,立刻出列,单膝跪地,声如金石:“臣,遵旨!定不辱命!”
朱由检满意地点头:“若此体系建成,黄河洪峰之预警,可自眼下几乎毫无准备之境,提升至十天乃至十五天。这十几日的宝贵光阴足以让下游军民从容撤离,让工程兵团加固险段。此乃与天争时,亦是与天争命!”
殿中三人,此刻已然完全沉浸在皇帝所描绘的这幅宏伟蓝图中。
他们的思,随着皇帝的手指在舆图上游走,时而为下游的淤灌造田而惊叹,时而为中游的湖库调蓄而钦佩,时而又为这遍布千里的预警体系而震撼。
然而,朱由检的话还未说完,他深吸一口气,目光越过中下游,直指舆图最西端的黄土高原。
“以上二策,一为‘疏’,二为‘调’,虽能解一时之危,收数十年之利,却仍非朕之最终所求。朕要的是长治久安。故而,还有第三阶段:上游固源与生态布局。”
“此阶段,或需二三十年,或需五十十年,甚至更久,其功方能显现。”
他的声音变得异常庄重,仿佛在宣告一项传之后世的国策。
“朕将颁布《固源垦殖法》。其核心,便是一句话:‘治黄之本,在于治沙;治沙之本,在于固土’。”
“朕要在山西、陕西黄土遍布之地,严禁于陡坡之上毁林开荒。官府将派驻有经验的老农与工匠,指导当地百姓修建梯田。朕会向彼处万民承诺,所有新建之梯田,以及种植经济林木之山地,‘永不加赋’!”
“此外,朕还要推行‘草木银行’之策。鼓励地方乡绅、富户,出资于荒山之上,广植苜蓿、沙棘、榆树等耐旱固土之草木。所植草木,便是他们的资产,可伐可卖,官府不仅不加干涉,反会予以嘉奖。”
至此,朱由检的三阶治河之策,已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