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武汉会战(终章) (第2/3页)
份比一份沉重,它们就如同冰水般不断浇熄着众人刚刚燃起的热情和希望之火。
北线,信阳告急,南线,咸宁危急!冈村宁次的双钳合击的战略,正开始显现其致命的威力。
武汉,此时已陷入三面被围的险境。
统帅部内的气氛,再次从沸腾的高点逐渐冷却、凝固。巨大的军事地图上,那两支从北面和南面狠狠刺向武汉腹地的箭头,让统帅部的诸位大佬不由感到窒息般的压力。
总裁久久凝视着地图,目光在北线的信阳和南线的咸宁之间来回移动,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狂喜过后,是更清醒、也更痛苦的战略抉择。
全歼敌一个师团、生擒敌酋中将,无疑是震撼世界的辉煌胜利,足以青史留名。但战争,终究是残酷的,大型会战,从来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综合国力的碰撞,是战略与战略的博弈。局部的战术胜利,难以弥补整体实力和战略态势上的劣势。
继续死守武汉,固然能彰显华夏的抗战之决心,而一旦北线信阳、南线咸宁失守,华中精锐部队就有陷入重围、全军覆没之虞。这将是对抗战力量的毁灭性打击。
经过极其艰难痛苦的权衡,并综合了前线将领(如陈程、薛跃、李棕人、白重喜等)关于部队已久战疲惫、伤亡惨重、亟需休整补充的意见,一个沉痛但必要的决定最终在最高统帅部形成。
1938年10月,华夏军队主力在予敌重大杀伤后,开始有计划地分批撤离武汉城区。至10月底,日军进占武汉三镇。至此,持续了约5个月的武汉会战正式落下了帷幕。
武汉陷落了,但武汉会战,却绝非一场简单的失败。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牺牲惨烈的史诗大片的高潮落幕。它持续近5个月,华夏军队通过层层阻击、节节抵抗,成功地将长江中下游及武汉周边地区的大量工业设备、战略物资、人员(包括工人、学生、政府人员)迁移至大后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