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一城千面:我的无限穿越录 > 江城穿越之蜡纹里的蓝

江城穿越之蜡纹里的蓝

    江城穿越之蜡纹里的蓝 (第2/3页)

的染布需求,每个都用淡米色棉布包着小纸条:“王阿姨:周六上午染围裙,蓝底青花纹;刘爷爷:周日下午补染桌布,1990 年的老布;小夏:周五晚上染枕套,浅蓝底小碎花”,纸条上还留着街坊的笔迹,有的写着 “麻烦秀娘了,不急”,有的画着小蜡刀,蓝秀娘总说 “这些纸条比钱珍贵,看着心里暖,像街坊坐在我身边说‘秀娘,我信你染的布’”。

    我整理货架时,总看见蓝秀娘在染布台旁忙 —— 给张奶奶画窗帘时,她先把蓝布放进沸水锅煮,加半勺纯碱,“爸说‘布煮软了才吸蜡,染出来色匀,不花’”;煮好后晾到半干,铺在染布台上,用粉笔画出缠枝莲的轮廓,“先画枝,再画花,枝绕三圈,花对串”;然后把蜂蜡放进大陶罐,隔热水熔蜡,“蜡温要‘手指试不烫’,太烫布会焦,太凉蜡会凝”;她握着细蜡刀,蘸了点熔好的蜡,开始描枝,“枝要曲而不断,像水流一样顺”;描到转弯处,她手腕轻轻一转,“别顿,一顿时就断了,不好看”。张奶奶蹲在旁边看,手里拿着 1980 年的旧窗帘,“秀娘啊,还是你画得像,你爸当年也是这么转手腕,这枝看着就活,不像机器画的,直愣愣的”,蓝秀娘也笑,眼里泛着光,像映着当年父亲画蜡的身影:“您的窗帘要跟老的一样,我得按您的念想画,不能差”。

    给老郑染桌布时,蓝秀娘会先画鱼纹,用细蜡刀画鱼眼,“眼要圆,像珠子一样亮”;中刀描鱼鳞,“鳞要排匀,一片挨一片”;宽刀填鱼尾,“尾要翘,像游着一样”;画完蜡,把布放进染缸,用云南靛蓝染料,“浸一时,晾半时,三次”;第一次浸完,布呈浅蓝,“这是底色,要晾透”;第二次浸完,蓝深了点,“中间色,再晾”;第三次浸完,蓝得发亮,“这才是您要的色,跟当年的一样”。老郑凑过来看,眼泪掉在棉布上:“就是这蓝!当年我结婚的桌布就是这色,鱼看着就像要游,现在我儿子结婚也能用上,太谢谢了”,蓝秀娘递给他块软布,“您拿好,晾透了再洗蜡,洗出来花就显了”。

    上午 10 点制蜡高峰过了,蓝秀娘会来杂货店买块芝麻糖 —— 老吴师傅按 1970 年代配方做的,芝麻香浓,甜而不腻,“当年爸染完布,总来买两块,一块给我,一块他自己吃,说‘这糖像刚染的布,甜得正,不齁’”。她付账时总会多给 5 毛钱,“老吴,你辛苦,凌晨就起来熬糖,多给点买包烟”,老吴不要,她就说 “下次多放勺芝麻,当年的糖芝麻多,香”。路过蜡染铺时,她总会回头看一眼,确认染缸盖严了:“靛蓝怕灰,盖严了色才正,这是爸教我的”。有次下雨,她忘了盖缸,赶紧跑回店里,用纱布捞灰,捞了半小时,“怕灰沾在染料里,染出来布会花,这些布是街坊的念想,不能坏”。

    张奶奶总把旧窗帘包在棉布里拿来:“秀娘,我这窗帘边磨破了,你帮我补染下,当年你爸染的,洗了 20 年还蓝,再染次还能再用 10 年”;老郑帮她整理布样册:“秀娘啊,你这本子乱了,我帮你把 1980 年代的儿童围嘴放一起,当年我儿子的围嘴就是你爸染的,虎头看着就精神”;就连刚搬来的 00 后租客小孙,也会周末来帮她晾布,“蓝奶奶,我帮您晾桌布,我妈妈说她的第一条裙子就是您染的,蓝得特别好看”。小孙晾布时,蓝秀娘就在旁边教她认染料,“这是云南靛蓝,染深色;这是四川的,染浅色;你外婆的书包用的是贵州的,花艳”,小孙记完后,她还会让小孙摸一摸 1978 年的头巾,“这布软,是当年的好布,现在难找到了”。

    有次社区搞 “蓝染记忆展”,在广场搭了临时展架,蓝秀娘带着父亲的蜡刀组和母亲的头巾参展。当 1978 年的靛蓝头巾和 1986 年的虎头围嘴摆出来时,台下街坊都安静了,连孩子都不闹了,接着响起掌声,王阿姨擦着眼泪说 “这头巾跟我当年戴的一样,蓝得正,花茎活,现在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染布手艺了”。蓝秀娘红了眼,却笑着说 “没想到爸当年的活,现在还能让大家想起老日子的暖,以后我会帮更多人留住蜡纹里的蓝”。

    二、蜡刀旁的小忙碌与掌心的温度

    再次醒来时,鼻尖传来一阵熟悉的蜡香 —— 是刚熔好的蜂蜡味,指缝里还沾着点靛蓝染料,是昨天浸桌布时蹭的。我猛地睁开眼,“秀娘蜡染铺” 的暖光落在染布台上,淡米色棉布上,张奶奶的蜡染窗帘正躺在那里,缠枝莲的枝已经描完,等着画花;左手握着父亲传的细蜡刀,刀柄的靛蓝棉布贴着掌心,刀头还沾着点未凝的蜂蜡;右手捏着块粉饼,粉饼上还留着画轮廓的痕迹;脖子上挂着块蜡刀吊坠,是孙女用父亲的旧蜡刀碎片做的,刻着 “秀娘” 二字,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右手食指第一节有道淡疤,是 1999 年画蜡时被蜡刀烫的,现在摸起来还能感觉到小小的凸起 —— 我变成了蓝秀娘。

    “哗啦”,门口的半染布被风吹得响,像父亲当年晾布的声音。我低头看着染布台上的清单,第一条是 “7 点画完张奶奶窗帘的花”,第二条是 “9 点浸老郑桌布的第三次靛蓝”,“得赶紧做,张奶奶等着下周挂新房,老郑儿子结婚要用”。

    手机在帆布工具袋里震动,是老郑发来的微信,语音里带着点急切,还夹杂着儿子的说话声:“秀娘啊,桌布今天能浸完第三次吗?下周结婚,想提前洗蜡晾好,要是太急,我就找朋友帮忙晾,不耽误你”。我摸了摸口袋,里面只剩 68 元钱 —— 是昨天帮小孙画书包蜡纹赚的 28 元,加上之前攒的 40 元,总共 68 元。够买块芝麻糖(6 元),再给染缸买块新纱布(10 元,旧的纱布破了,捞灰会漏),剩下的 52 元得留着买新的纯碱,王阿姨的围裙还等着煮布。

    “爸,今天我要给张奶奶画窗帘花,给老郑浸桌布,您放心,我按您的规矩来,花对串,浸三次,不偷工”,我对着父亲的陶制蜡罐小声说,然后把张奶奶的窗帘铺平,用中蜡刀蘸了点熔好的蜡,准备画花。

    我先画花瓣,“五片瓣,绕着花心转”;蘸蜡时,手腕轻轻抬,“别蘸太多,蜡多了会渗布,花会糊”;画到花心,用细蜡刀点了点,“花心要小,像米粒一样,才显灵”;画完一朵,对着旧窗帘比了比,“跟老的一样,您要是在,肯定会夸”。

    刚画完两朵,张奶奶就来了,手里提着袋刚蒸的玉米,“秀娘,麻烦你了,这玉米热乎,你边画边吃,解闷,我自己种的,甜”。我笑着说 “奶奶您坐,花快画完了,您等着看,跟您的旧窗帘一样”。

    张奶奶凑过来看,指着花瓣说 “就是这么画!你爸当年也是这么点花心,这花看着就像开着一样,不像机器画的,僵得很”。我心里暖烘烘的,继续画,“您放心,我都按您说的来,一朵都不会差”。

    画完花,我把窗帘挂在染布架上,“晾半时,再浸靛蓝”;然后去处理老郑的桌布,已经浸了两次,今天浸第三次;我把桌布放进染缸,用木棍轻轻压,“浸一时,别露出来,色才匀”。

    浸布的间隙,我翻了翻父亲的《蜡染技艺手册》,想确认洗蜡的步骤,突然发现第 26 页有张便签 —— 是父亲 1986 年写的 “老郑鱼纹桌布:浸三次云南靛蓝,洗蜡要用沸水,煮五分钟,别煮太久,布会烂;记‘老郑家娃爱吃鱼,桌布要耐脏,染深点,鱼要画活,像游着’”,字迹是父亲的!我拿着便签,眼泪掉了下来,“爸,您连这个都记着,我肯定能做好”。

    一时到了,我把桌布捞出来,晾在染布架上,蓝得发亮,“老郑要的就是这色,跟当年一样”。刚晾好,老郑就来了,看着桌布,笑着说 “太好看了!这蓝,这鱼,跟我结婚的桌布一模一样,我儿子肯定高兴”。

    中午 12 点,我提着帆布工具袋去杂货店买芝麻糖。路过老染缸时,我停了一会儿,摸了摸缸沿的靛蓝痕迹,“爸,今天我给张奶奶和老郑都做好了,您听见了吗?” 风吹过半染布,“哗啦” 响,像父亲在点头。

    老吴师傅笑着喊 “秀娘,芝麻糖给你留着呢,刚出锅的,热乎”,我买了块,付了 6 元,咬了一口,芝麻的香混着糖的甜,像当年和父亲一起吃的 —— 他总说 “秀娘,这糖甜得纯,像好靛蓝染的布,耐品”,现在想起来,还能看见他帮我擦嘴角糖屑的样子。

    到了杂货店,老板拿出块新的纱布,“蓝姐,这是你要的纱布,10 元”,我付了钱,心里有点暖 —— 有了新纱布,下次捞灰就不用担心漏了。回到 “秀娘蜡染铺”,我把新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