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穿越之面香里的烟火 (第2/3页)
面盆,右手揉面团,“揉 350 下,不多不少,揉到面团光滑不粘手”;醒面时,她用棉布盖在面团上,“醒 2.5 小时,让面团发得像棉花,蒸出来才绵”。张奶奶蹲在旁边看,手里拿着袋自己炒的豆沙,“麦香啊,还是你懂揉面,你爸当年做团圆饼,也是这么揉,350 下,一分不差,蒸出来的饼又软又甜”,周麦香也笑,眼里泛着光,像映着当年父亲揉面的身影:“您的日子金贵,这饼得做得甜甜软软的,中秋一家吃着团圆”。
给老郑做喜馍时,周麦香会先把醒好的面团分成小份,“每个 50g,做出来的喜馍大小刚好,20 个不多不少”;然后用枣木面杖擀成圆皮,包上少量豆沙馅,“别包太多,不然模具印不出花纹”;放进 “长命百岁” 模具里,轻轻按压,“按实点,花纹才清”;蒸前在花纹的 “长” 字和 “岁” 字里嵌上红枣,“爸说‘红枣代表喜庆,喜馍要有红才吉利’”;蒸 25 分钟后,喜馍出锅,麦香混着枣香飘满铺,“您看,花纹多清,跟当年您结婚的一样”。老郑凑过来看,眼泪掉在棉布上:“就是这模样!当年我结婚的喜馍,也是这花纹,街坊都问在哪做的,现在我儿子订婚,还能吃到,太谢谢了”,周麦香递给他块软布,“您拿好,别碰凉了,凉了就不绵了”。
上午 9 点制面高峰过了,周麦香会来杂货店买块糖糕 —— 老吴师傅按 1970 年代配方做的,面香浓,甜而不腻,“当年爸蒸完馒头,总来买两块,一块给我,一块他自己吃,说‘这糕像刚蒸的馒头,软和,甜得踏实’”。她付账时总会多给 5 毛钱,“老吴,你辛苦,凌晨就起来蒸,多给点买包烟”,老吴不要,她就说 “下次多放勺糖,当年的糕糖多,甜”。路过面坊时,她总会回头看一眼,确认老木柜关严了:“面粉怕潮,关严了能护着它们,这是爸教我的”。有次下雨,她忘了关柜门,赶紧跑回店里,用软布擦面粉,擦了半小时,“怕面粉受潮结块,这些面是街坊的馒头,不能坏”。
张奶奶总把自己炒的豆沙包在棉布里拿来:“麦香,我这豆沙炒好了,你帮我做团圆饼,还是按当年的‘油糖 1:2’,多放点心”;老郑帮她整理配方油纸本:“麦香啊,你这本子乱了,我帮你把 1980 年的喜馍配方放一起,当年我结婚的喜馍,就是你爸用这配方做的”;就连刚搬来的 00 后租客小孙,也会周末来帮她揉面团,“周奶奶,我帮您揉馒头,我妈妈说她小时候的满月馍,就是您做的,小兔子造型特别可爱”。小孙揉面团时,周麦香就在旁边教她认工具,“这是枣木面杖,你看这包浆,是你爷爷用了几十年养的;这是陶面盆,发面最匀”,小孙记完后,她还会让小孙闻一闻刚蒸好的馒头,“这麦香,是机器做不出来的,你要记住”。
有次社区搞 “烟火记忆展”,在广场搭了临时展架,周麦香带着父亲的枣木面杖和配方油纸本参展。当 1988 年母亲的红糖馒头配方和 1996 年的喜馍模具摆出来时,台下街坊都安静了,连孩子都不闹了,接着响起掌声,王阿姨擦着眼泪说 “这红糖馒头配方跟我当年坐月子吃的一样,揉 300 下,蒸出来又软又甜,现在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手艺了”。周麦香红了眼,却笑着说 “没想到爸当年的配方,现在还能让大家想起老日子的暖,以后我会帮更多人留住面香里的时光”。
二、面杖旁的小忙碌与掌心的温度
再次醒来时,鼻尖传来一阵熟悉的麦香 —— 是刚揉好的面团泛出来的,指缝里还沾着点豆沙碎屑,是昨天和馅料时蹭的。我猛地睁开眼,“麦香面坊” 的暖光落在揉面台上,淡米色棉布上,张奶奶的中秋团圆饼面团正躺在那里,已经醒发得像棉花,透着淡淡的麦香;左手握着父亲传的枣木面杖,杖身的包浆温润贴着手心;右手捏着块木质刮板,刮板上还沾着点面粉;脖子上挂着块面杖吊坠,是孙女用父亲的旧面杖碎片做的,刻着 “麦香” 二字,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右手食指第一节有道淡疤,是 1999 年揉面时被刮板蹭的,现在摸起来还能感觉到小小的凸起 —— 我变成了周麦香。
“哗啦”,门口的玉米穗被风吹得响,像父亲当年筛面粉的声音。我低头看着揉面台上的制面清单,第一条是 “6 点蒸张奶奶的团圆饼”,第二条是 “8 点做老郑的喜馍”,“得赶紧做,张奶奶等着中秋全家吃,老郑儿子明天订婚要用”。
手机在帆布工具袋里震动,是老郑发来的微信,语音里带着点急切,还夹杂着家人的说话声:“麦香,我儿子明天订婚,喜馍今天能做好吗?街坊都等着看,要是太急,我就多找几个人来帮忙,不耽误你”。我摸了摸口袋,里面只剩 66 元钱 —— 是昨天帮小孙做儿童馒头赚的 26 元,加上之前攒的 40 元,总共 66 元。够买块糖糕(6 元),再给蒸笼买块新笼布(8 元,旧的笼布有点破,蒸馍会漏面),剩下的 52 元得留着买新的红糖,王阿姨的红糖馒头还等着做。
“爸,今天我要给张奶奶蒸团圆饼,给老郑做喜馍,您放心,我按您的规矩来,揉够 350 下,蒸够 25 分钟,不偷工”,我对着父亲的枣木面杖小声说,然后把张奶奶的面团放在揉面台上,用枣木面杖擀皮,“擀成圆的,中间厚边缘薄,包豆沙才不漏”。
我握着面杖,慢慢滚动,“爸说‘擀皮要转着擀,这样皮才圆,厚度才匀’”;擀好皮,我把豆沙馅放在中间,“300g 豆沙,不多不少,包太多会漏,太少不甜”;然后像包包子一样捏褶,“褶要捏紧,蒸的时候才不会开”;最后放进团圆饼模具里,轻轻按压,“按实点,‘阖家团圆’的花纹才清”。
刚压好模具,张奶奶就来了,手里提着袋刚煮的花生,“麦香,麻烦你了,这花生你边蒸边吃,解闷”。我笑着说 “奶奶您坐,饼快蒸了,您等着看豆沙流心”,然后把团圆饼放进蒸笼,“蒸 30 分钟,您当年的饼也是蒸这么久,软和甜”。
张奶奶凑过来看蒸笼,说 “就是这蒸笼!1962 年你爸买的,蒸了几十年,还这么好用,当年我结婚的喜馍,也是在这蒸笼里蒸的”。我心里暖烘烘的,坐在蒸笼旁守着,“火要小,用文火蒸,饼才绵”。
30 分钟到了,我打开蒸笼,麦香混着豆沙香飘出来,团圆饼的花纹清晰,“奶奶,好了,您看这豆沙,肯定流心”。张奶奶拿起一块,咬了一口,豆沙顺着嘴角流下来,眼泪掉了下来,“就是这味!跟当年我结婚的一样,豆沙流心,甜到心里,谢谢你啊麦香”。我帮她把饼装在竹篮里,“您拿好,凉了可以再蒸热,还是一样甜”。
送张奶奶出门时,老郑带着儿子来了,儿子穿着西装,手里拿着个红盒子,“麦香,麻烦你了,喜馍今天一定要做好,明天订婚要用”。我赶紧把醒好的面团拿出来,“老郑你坐,我这就分面团,20 个,每个 50g,跟当年您结婚的一样”。
我把面团分成小份,用枣木面杖擀皮,包上少量豆沙,“别包太多,模具能印出花纹”;放进 “长命百岁” 模具,按压后嵌上红枣,“爸说‘红枣喜庆,订婚要有红’”;然后放进蒸笼,“蒸 25 分钟,您等着看花纹”。
蒸馍的间隙,我翻了翻父亲的《面点技艺手册》,想确认蒸制时间,突然发现第 25 页有张油纸 —— 是父亲 1996 年写的 “喜馍配方:面粉 500g + 老面肥 50g,揉 350 下,醒面 2.5 小时,蒸 25 分钟,红枣嵌‘长’‘岁’字,记‘老郑结婚喜馍,要让街坊夸花纹清’”,字迹是父亲的!我拿着油纸,眼泪掉了下来,“爸,您连这个都记着,我肯定能做好”。
25 分钟到了,喜馍出锅,“老郑,您看,花纹多清,红枣也好看”。老郑儿子拿起一个,笑着说 “太好看了!比蛋糕还喜庆,明天订婚肯定有面子”。老郑拍着我的肩膀,“麦香,谢谢你,这喜馍跟当年的一样,你爸要是在,肯定高兴”。
中午 12 点,我提着帆布工具袋去杂货店买糖糕。路过老面坊的蒸笼旁时,我停了一会儿,摸了摸竹篾,“爸,今天我给张奶奶和老郑都做好了,您听见了吗?” 风吹过玉米穗,“哗啦” 响,像父亲在点头。
老吴师傅笑着喊 “麦香,糖糕给你留着呢,刚出锅的,热乎”,我买了块,付了 6 元,咬了一口,面香混着糖的甜,像当年和父亲一起吃的 —— 他总说 “麦香,这糕甜得暖,像好馒头的麦香,耐品”,现在想起来,还能看见他帮我擦嘴角糕屑的样子。
到了杂货铺,老板拿出块新的蒸笼布,“周姐,这是你要的笼布,8 元”,我付了钱,心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