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大宋积弱就此而始 (第2/3页)
》等。
这些巨型丛书,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学、宗教、科技等方面的资料。
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你的动机,是为了笼络文人、树立文治形象。
但客观效果是积极的。
并下令修建和扩建国家图书馆,如昭文馆、集贤院、史馆,合称三馆。
大规模搜求、整理和收藏天下图书,营造了浓厚的文治氛围。
显著增加了科举,尤其是进士科的录取名额,每次录取人数远超官家在位时期。
例如,你即位后的第一次科举,就录取了五百多人,是官家时期的十倍。
这使得大量来自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得以进入官僚体系。
你还改革完善了科举制度,使其更加规范。
例如,在太平兴国二年也进行殿试,并让其成为定制。
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考核,并决定名次……”
不得不承认,别管赵光义出于什么目的,在很多事情上干的多烂,文治上面,确实是做出来了不俗的成绩。
而赵光义在听到了李成所说的这些后,就更加的舒坦了。
显得有些艰难的有过头,望着赵匡胤努力的咧嘴,露出一个笑容。
“兄长。”
他喊了一声,虽往下没有再多说,但是,他所表达的意味却已经很明显了。
赵匡胤厌恶的看了他一眼:“殿试制度非你首创,武则天时便开了殿试。
便是我,前年也进行了殿试,平息了科举考试当中的一些争议。
自那之后,我便已亲身体会到了,这等事情能给皇帝带来的好处。
已做了准备,今后每次科举都要亲自进行殿试。
若非被你这贼囚根子,狗畜生所害,这事在我这里,便会彻底形成制度,一直下去。
哪轮到你在我这里显摆?
编书这些,算是你的功劳。
可科举取士,一下子录取那么多进士,完全就是在胡闹。
一科就录取五百多人,三年一科考,日积月累下来,得录取多少进士?
哪里有那么多的官职,来给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