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许成军真是写了一篇雄文啊! (第2/3页)
子!”
“这是复旦和许成军的面子!”
巴琻写的什么?
只见“以笔为刃,以真为潮”八个大字映入眼帘!
这八字题字刻在扉页最下方,墨色沉厚,笔锋带着晚年巴琻特有的苍劲。
“以笔为刃”直接呼应他早年做一个战士的呐喊。
1937年他在《烽火》刊物中以笔为武器投身救亡。
1979年仍期望青年学生以文字为刃,刺破思想迷雾。
“以真为潮”则紧扣《浪潮》的办刊底色,暗合他对青年作家说真话、写真情的期许。
这是巴老听闻许成军创办《浪潮》,前些日子主动委托李晓琳送来的八个大字,还邀请许成军在结束当前的事物后与他见面一叙。
一方面有李晓琳做顺水人情的意思。
另一方面是《红绸》的持续发酵,已经隐隐让许成军有了35岁以下青年作家第一人的趋势。
在复旦校方和许成军个人ip的双重加持下。
巴琻题字成了《浪潮》最好的注脚。
此外。
题字右侧以小字补注:“青年立言,当守本心、观时代——巴琻一九七九秋”
更显郑重。
周围的学生越聚越多,历史系的男生突然喊出声:“许成军!两篇散文!三首诗!《未启的窗》《纯粹的我》……还有创刊词!”
这话让人群瞬间沸腾。
“许成军回应关于他的评论啦!”
林晓棠挤到石桌前,颤抖着翻开创刊词,开篇“开放的真谛,是丢了自己去谄媚他人吗?”直接撞进眼底。
她顺着文字往下读。
“议文当守本土根脉”
“议经需护民生底线”
“议政要担时代责任”。
外语系的周芸凑过来,指着“文化自信非民粹”这句,声音都带着干涩:“这……这也太大胆了!之前哪本校园刊敢说这些?”
吴金秋算是中文系有些见地的女生,讷讷地道:“这是解刊名之意,立办刊之魂,不得了不得了!”
“捅破天了!”
“好一篇《为浪潮立言:守望者的呐喊,破冰者的热望》!吾辈当如是,这些人小人行径,卖国求荣,好一个公知!”
“什么是公知?”
“许成军创刊词的内容!我理解就是以西方虚假事实忽悠中国百姓的知识分子!”
“前一阵的务虚会,就有这种苗头出现!我们应该深刻警惕!”
一个外语系学生撇撇嘴,他已经决定这几年一定要走出国门,去享受国外自由的世界!
“我不觉得吧!人家西方本来不就比咱强,说说咋了?”
吴金秋算是思维敏捷,立马反驳:“许成军说得是!要全面客观认知差距,力争上游,而不是刻意歪曲解读,瓦解民族自信!”
其实。
70年代末一批社会知名度很高、拥有大量公众读者的公共知识分子。
其实已经漏出了一些鸡脚~
但是练习时间尚短,还没有后世那么成批次成批量!
这边的议论声不断。
那边的浪潮文学社社员忙的满头大汗。
这些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充分发挥后世“牛马”们不具备的主观能动性。
十来人不断地把3000来册运往各处。
核心的是校内的1500册。
但难的要属于校外的渠道。
《浪潮》从立意来讲是非常高的,因此许成军和社员们的期待就是能够通过立足复旦辐射长三角各大高校。
通过复旦中文系、许成军与魔都作协的联系。
浪潮文学社与华师《夏雨》、同济《同济文艺》、南大《金陵风》等 6所高校文学社建立互换机制。
每校交换100册,共 600册。
对方负责将《浪潮》分发到其校内中文系、文学社。
《浪潮》也帮对方分发刊物,形成你帮我发、我帮你发的闭环。
《同济文艺》的主编同济中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