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票证大时代到来,贾家人麻了(1w) (第3/3页)
面,数次一鸣惊人的李红兵,是让谷建良印象最深刻,也是最看好的。
    临别之前。
    谷建良又专门找上他,其实并没有别的事情。
    只是单纯跟他告了个别,对他进行勉励,并且给予了美好祝愿。
    由此,谷建良也成了李红兵的第二位老领导。
    至于第一位,自然是栾学堂这位前掌柜。
    只不过。
    因为成为私方经理后,栾学堂已经基本失去了丰泽园的掌控和经营管理的权力,所以早在去年的时候,就已经成了挂名的存在,几乎很少过来这边。
    对于李红兵给的这个称呼,谷建良笑了笑,并没有拒绝。
    ……
    又是数日。
    谷建良的离开,并没有对丰泽园产生什么实质影响,而接任的陈立民,则延续了谷建良之前的经营方针,没有乱改什么举措,大家也慢慢接受了这位新经理。
    这次新旧经理的更替,很顺利。
    不过接下来,又有一件大事情发生了。
    票证时代开启的关键节点,全国粮票要发行了。
    同时。
    马上就要拉开城镇全民粮食定量供应的序幕。
    十月中旬,李红兵在《京城日报》的报纸上,先后看到了《拥护政府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一定要把粮食定量供应工作办好》和《加强机关厂矿企业学校对粮食供应工作的领导》等多篇社论,还有及时组织刊载有关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工作的报道。
    这些公开信息的发布,显然是在为四九城跟进粮票制度和实行粮食定量的工作,提前做铺垫和宣传。
    在这个年代,大部分家庭都普遍没有订报纸的习惯,不过绝大部分单位都有报纸,所以关于这个消息,也很快就传开了。
    阎埠贵作为小学老师,平时在学校必做的事情,就是读报看新闻。
    毕竟学校的报纸是免费的,不用自己掏钱,看到是赚到,这种便宜不占白不占。
    看报知天下事,有什么新鲜事情,阎埠贵看到了记下来,回来跟院里的人卖弄一番,还能彰显一下自己作为读书人和文化人的身份。
    “红兵,咱们买大米和杂粮这些粮食,以后也要跟面粉一样,开始实行限量供应了,这事你应该知道了吧?”
    这天,李红兵刚从外面回来,阎埠贵就迫不及待的找了过来。
    院里有文化的人不多,平时在单位有时间和精力看报的人,就更少了,而李红兵恰巧就是其中之一。
    阎埠贵知道,李红兵和自己一样,平时有在单位看报的习惯,以便了解各种时事和新政策,肯定也看到了今天报纸上的相关报道。
    这时候。
    前院不少住户,都从自家屋里出来了。
    见众人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阎埠贵也一脸期待的样子,李红兵说道:“是有这回事,估计要不了多久,街道办很快就会下发通知了。”
    随着李红兵这句话出来,众人纷纷不淡定了起来。
    “真有这回事啊?”
    “红兵,你是从来知道的?”
    “是不是和阎大爷一样,从报纸上看到的报道?”
    “看这情况,老阎说的应该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那以后粮食不够吃了,可怎么办?”
    “哎呦,好端端的,这粮食怎么也跟之前的面粉一样,都要开始搞什么定量供应了呢?”
    “不会是哪里出了什么事情吧?”
    “……”
    听着众人的纷纷议论,阎埠贵有些得意,又有些郁闷。
    今天下班回来之后,阎埠贵马上就把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这些情况,给大家说了,结果被不少人质疑。
    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
    奈何他又没把学校的那份报纸带回来,证明不了自己说的事情,只能等李红兵回来,让他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
    除了李红兵,他想不到更快的证明办法了。
    只是这样,就很容易让人感觉,好像他说话没李红兵管用和靠谱一样。
    “红兵,你跟大家伙儿说说,这粮食定量供应,到底是怎么个定量法,具体怎么定量的,是不是跟之前面粉购买证一样?”
    面对杨大妈问出的这个问题,看着众人望过来的目光,李红兵有些无奈的说道:“杨大妈,您问我这个问题,我一时间还真回答不上来。
    毕竟报纸上写的没有那么详细,只是说了接下来将要对所有粮食购买进行定量限制,您刚才问的那些,并没有提到。
    不过我猜测,到时候粮食全面实行定量供应,应该还是会沿用之前粮本和面粉购买证的形式,至于每户人家定量多少,大概率跟每户人家的人口数量、年龄和所从事的工作有关。
    毕竟有的人工作强度大,有的人工作比较轻松,每天需要消耗的粮食肯定不一样,而大人和小孩的饭量也不一样。
    每个人的定量,可能是会有一些区别,不过上面肯定会考虑到这些问题,起码不会让大家出现没粮食吃的问题。”
    知道粮食接下来要全面实行定量供应的消息,不少人都有些焦急和忧虑,李红兵也只能尽可能的给一些安抚。
    倒也不是无的放矢,更谈不上泄密。
    因为之前已经实行了面粉购买证和粮本,他刚才透露的一些情况,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想要推导猜测出来,对于有些人来说,并不是很难。
    不过对于具体定量的标准,李红兵虽然知道划分依据,但并不知道全情,而且报纸上也没写。
    即便知晓,李红兵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给出具体的数据。
    “红兵,之前的面粉购买证也就算了,你知道这次上面为什么要突然实行粮食定量吗?”
    面对这个问题,心里有数的李红兵,却只能为难的说道:“张大爷,这事我还真不清楚,毕竟报纸上也没写。”
    知道也不能说啊!
    李红兵可不想被当成特务,或者破坏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坏分子。
    要是再引起不好的舆论,甚至出现了什么问题,那就等于李红兵因为多嘴,把自己给玩完了。
    能透露的,已经透露。
    接下来。
    李红兵并没有再多说什么,因为说什么也没用了。
    这个时候,即便是有人想要囤粮,恐怕已经来不及。
    因为现在买粮都要用购粮证,每次买多少粮食,粮店都会有记录,一旦数量超出往常购买的正常范围,粮店就直接不卖了。
    全国粮票和粮食全面定量,虽然是到现在才开始推出和落实,之前只是提倡节约粮食为主,但也是有着软性限制的。
    接下来只不过是进一步落实到规范的硬性标准上面来。
    只是这一个政策调整,让不少人的心里面,都忍不住忧虑了起来。
    第二天。
    果然有不少了解这个情况的民众,想要去粮店多买一些粮食囤起来,只是并没有成功。
    到了月底的时候,四九城市镇粮食供应定量的具体标准,正式出台。
    关于这个,各区下面的各个街道办,纷纷开始针对各家各户的粮食定量,展开调查统计和审核工作。
    李红兵所在的这个四合院,自然也在其中。
    刘海中、阎埠贵和杜建国三个管院大爷,在经过街道办的政策宣讲和任务传达之后,回到了四合院,很快就开始开始初步的政策宣传和院内各住户的粮食定量统计工作。
    “大家都听清楚了,这次按群体划分,重体力劳动者一个月的定量标准是五十五斤,轻体力四十四斤,脑力劳动者是二十八斤,普通居民和十岁以上的孩子,一个月统一是二十五斤,六岁到九岁的孩子……”
    “打个比方,我是小学老师,属于脑力劳动者,一个月二十八斤的定量,我媳妇和解成解放,三个人都是二十五斤,解旷今年九岁,二十斤,解娣四岁,十三斤,拢共加起来就是一百三十六斤。”
    “大家拿着自己家的户口本,有工作的带上工作证,按顺序排队,分别找我、老刘和老杜进行登记情况。”
    “我们把大家的情况登记清楚,到时候街道会再进一步进行核算和确认,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到时候这上面写的,就是大家接下来每个月每家的粮食定量了。”
    “从下个月开始,街道办就会下发对应数量的粮票给大家,以后大家每个月领到了自己家的粮票,就跟以前的面粉购买证一样,凭票和钱去指定粮店购买对应的粮食……”
    “好了,话不多说,大家抓紧点时间,不要弄得太晚了。”
    “……”
    随着刘海中、阎埠贵和杜建国他们讲清楚情况,很快就开始进入针对各家粮食定量的统计了。
    像李红兵这种的,显然是最好登记的,就他自己一个人,直接套用标准,连加法计算都用不上。
    面对李红兵递过来的户口本和工作证,阎埠贵连看都没看,直接笑着说道:“红兵,你是炊事员,属于轻体力劳动者,一个月三十五斤的粮食定量,阎大爷没弄错吧?”
    “没错。”
    李红兵点了点头。
    一个月三十五斤的粮食定量,还真不够他一个人吃,但他的系统空间有足够的粮食,一点都不慌。
    随着李红兵收起自己的户口本和工作证,看阎埠贵已经做好了登记,正准备离开的时候,旁边中院的队伍那边,却是传来了贾张氏气急败坏的吼叫声。
    “杜建国,你会不会算账啊?我们家四口人,我们家东旭是钳工,属于重体力劳动者,一个月四十四斤的定量,我和淮茹一人二十五斤,棒梗今年三岁,十三斤,加起来分明是一百零七斤,我们刚才都算好了,你是不是故意想要克扣我们家粮食的定量?”
    随着贾张氏这一番话出来,在场众人的目光,不由被吸引了过去。
    “贾张氏,我没算错!”
    面对贾张氏的胡搅蛮缠,感觉到心累的杜建国,直接黑着脸说道:“这次粮食定量的统计和评定,还是跟之前的面粉购买证一样,只算城市户口。
    你的户口在农村,户口本上没有你的名字,你们家的粮食定量,只能是算贾东旭、秦淮茹和棒梗三个人的,一共八十二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