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老大哥,你这么猛? (第3/3页)
,愿献出武定侯府所有积蓄,共二十万银币...”
    “臣徐锡登,愿献出永康侯府所有积蓄,共三十万银币...”
    “臣陈延祚.....”
    勋贵们接连出列,争相献银,数额虽有差异,却皆是倾囊相授。他们眼神中的犹豫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破釜沉舟的坚定——这是勋贵集团沉寂百年后,向皇权递出的最恳切的投名状。
    随着勋贵们一个个慷慨激昂地献出自家积蓄,乾清宫内的气氛顿时变得两极分明。
    一侧是以英国公为首的勋贵们,他们跪伏在地,献出的不仅是金银,更是沉寂百年的勋贵集团对皇权的忠诚与对重振门楣的渴望。
    他们口中喊着“为陛下分忧”、“为大明雪耻”、“为子民复仇”,字字铿锵,占据了大义名分。
    另一侧,文官们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他们站在原地,进退维谷。
    跪下去附和?那无异于自打耳光,承认先前“慎战”、“缓战”的主张是错误的。
    不跪?眼看着勋贵们以家财为注,将忠君爱国的大旗牢牢握在手中,自己这群口口声声“为国为民”的臣子,此刻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许多文官心中涌起一股委屈与憋闷——他们依据过往经验与朝廷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怎么转眼间就成了“畏战误国”的小人?
    方从哲更是面色凝重,他知道,今日之事已不是“劝阻远征”那么简单,而是皇权与勋贵联手,隐隐压过了文官集团的话语权。
    龙椅上,朱由校看着眼前这幕“群贤献金”的景象,嘴角终于抑制不住地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欣慰而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原本以为大明的勋贵早已腐朽不堪大用,没想到今日竟给了他如此大的惊喜。
    诚然,他自然看得出并非所有勋贵都如英国公那般决绝,其中不乏被形势所迫、跟风表态者,所献银两也不过数万甚至数千,此刻心里说不定正将带头“内卷”的张维贤骂了千百遍。
    但,这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