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玻璃镜 (第1/3页)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此外,陛下此前吩咐研制的水泥、平板玻璃、玻璃镜、自鸣钟等物,均已突破关键技艺,工艺流程皆已记录成册,随时可以开工量产。”
“哦?”朱由校眼睛瞬间亮了,先前对“花钱”的肉痛一扫而空,这一个月他花了二十万,当然不止研究水泥;
还命令天工院分别研究玻璃、镜子、自鸣钟、四轮马车等能够迅速创造营收的物品。
听到这里,朱由校终于眉开眼笑。他特意让天机院优先研发这几样产品,就是看中了它们的商业价值。
就拿镜子来说,如今大明市面上的铜镜,制作工艺极为繁琐,需经‘熔炼、锻打、研磨、抛光、鎏金’五道大工序,就算是老师傅,也耗时颇久,导致一面品质上乘的铜镜往往价值不菲。
更别说大明本就缺铜,连铸钱都需掺铅,寻常百姓家别说铜镜,连铜制发簪都是奢望,女子出嫁时若能有一面铜镜作陪嫁,已是相当体面。
而此时的欧洲,虽然威尼斯工匠在1508年发明了玻璃镜,但制作工艺存在严重缺陷:
使用水银作为镀层,不仅易挥发导致镜面寿命短,更会使工匠慢性中毒。且受限于玻璃吹制技术,镜面最大仅书本大小。
威尼斯共和国为垄断技术,还将所有镜子工厂迁至穆拉诺岛,禁止工匠外流,违者处以死刑。
即便如此,1612年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奇收到的威尼斯镜价值高达 15万金法郎,相当于当时一艘战舰的造价。、
相比之下,天机院研发的新式玻璃镜采用独特的镀银工艺,完全避免了水银的危害。
更是突破性地改进了玻璃制造技术,可生产出一人高的完整镜面,成像清晰,经久耐用。这样完美的镜子一旦问世,必将创造惊人的利润。
再说玻璃窗户。朱由校在乾清宫居住这些时日,最让他不痛快的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