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大明皇家格物院 (第2/3页)
民凭借自身智慧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这种文化基因的差异,已然昭示了两个文明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朱由校每每思及此处,都不禁想起前世在网络上看到的种种论调。西方动辄标榜‘文艺复兴’,他就不免疑惑:
既然要‘复兴’,那必是先前有过兴盛之时,可西方古典文明的辉煌,与后世所谓的‘复兴’之间,分明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断层。
这其中有多少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又有多少是借‘复兴’之名行‘窃取’之实?
每到此处,他就想化身键盘侠:***强盗****又当碧*池又立牌坊*********此处省略2123字,刚好一章。
直到来到大明之后,朱由校逐渐明白了一点问题的原因。
他见到了举人宋应星因科场屡试不第,转而潜心实务;孙元化出于经世致用之志,精研西学火器,欲图强兵救国;
朱载堉身为宗室却远离权势,沉心于律历算学,以十二平均律成就乐理高峰;研制出自发火铳的毕懋康等等
这些英才,或因科举受阻,或出于个人志趣,或怀着经世济民之志,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却始终被排斥在主流价值之外。
他们的心血之作,往往被视作“奇技淫巧”,或沦为书房私藏,或仅在小圈子里流传,难以获得朝廷应有的重视与社会广泛的认可。
究其根本,大明缺乏成体系的传承与研究机制,缺乏对科研人员的制度性支持和相应的社会地位认可,导致科技成果多为零散的经验积累,缺少“标准化记录、理论化提炼、学科化传承”的完整闭环。
这使得许多顶尖技术要么失传,要么停留在“经验层面”难以实现质的突破。
“墨渊,对此困局,你可有破解之法?”朱由校目光炯炯地问道。
“臣以为,当从‘筑基’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