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天下事在朕 (第2/3页)
乡试、会试之中,比重初期不必过高,但必须考!”
见二人面露诧异,朱由校举例道:“今年辽东军粮起运,有个进士出身的侍郎连‘石与斗’的折算都弄不清,导致三千石粮食滞留在码头,险些误了军机大事——这样的人,即便经义再精,又有何用?”
这话让方从哲与李邦华面面相觑。算学在历朝历代皆属“杂学”,从未入过科举正科,陛下此举,是要打破“经义独尊”的局面?
“既然算学如此重要,为何不能入科举?”朱由校追问,
“历朝历代皆重‘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数’本就是圣贤所重,为何到了我大明,反倒成了‘杂学’?朕非要打破这个偏见不可!”
李邦华刚想开口劝谏,却见朱由校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语气缓和了几分:“朕并非要废弃经义,圣贤之道仍是根本。然,取士比例当有所调整。朕意,日后可逐步形成经义、策论、算学并重之格局。
譬如,经义基础占其四,策论见识占其四,算学实用占其二。具体比例,礼部可联合翰林院再详议。此次秋闱,先放出风声,强化策论比重,引入算学初试,让天下士子早作准备。”
方从哲深吸一口气,他明白皇帝这是要动摇数百年的取士标准了。
“陛下励精图治,欲得实干之才,臣等明白。然……此议若出,恐在士林间引起巨大波澜。八股取士,沿袭已久,天下读书人穷尽心力于此,骤然变革,反对之声恐怕……”
“朕知道会有阻力,可朕不怕谏言,更不怕反对!”朱由校打断了他,语气带着一丝少年帝王的霸道。
“任何改革,皆不可能一帆风顺。然,弊病已显,岂能因噎废食?我大明需要的是能臣,是干吏,是能匡扶社稷、应对危局的务实之士,而不是只会捧着圣贤书指责新政的腐儒!”
他的声音在乾清宫内回荡:“此事,朕意已决。礼部空缺,朕会尽快选定敢于任事、明体达用之人出任尚书,主持此番革新。”
“二位阁老,科举筹备便依此方向进行。诏令起草,需将朕重实务、策论、算学之意,明确宣示天下,让士子们早作准备。”
方从哲与李邦华对视一眼,皆知陛下意已决,再劝无益,只得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