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56章 黄旭当场吓傻!这份图纸超越时代五十年! (第3/3页)
贯穿到尾部的狭长声呐阵列!
每一个微小的声学单元都像鱼的侧线一样紧密地排列着,提供了三百六十度的无死角环视能力。
黄旭拿起放在图纸旁的一支红色铅笔,笔尖因为他的激动而微微颤抖。
他想在这上面标注些什么,计算些什么,却发现大脑一片空白,那些自己引以为傲的知识储备,在这些天马行空的设计面前,显得如此的贫瘠。
紧接着是第三张和第四张图纸。
《SST-9C型数字式细线拖曳声呐系统》。
一根如同发丝般纤细、长度却达到了惊人的一点五公里的柔性缆索,内部集成了六个不同频段的听音阵,数据通过……光纤进行传输?
什么是光纤?黄旭的脑子里跳出一个大大的问号。
可这还不是尽头。
真正让这位国宝级总设计师全身血液都仿佛凝固的,是最后一张,也是最核心的那张系统构架图。
《SQY-1A型声学信号综合处理和指挥攻击系统》。
这是一颗大脑!
一颗强大到难以想象的电子大脑!
图纸上绘制的是一套由中央处理单元、无数专用高速运算电路模块和软件算法组成的庞大系统。
它能够将艇首、两侧、甚至身后拖拽的所有声呐信息,在那一瞬间,全部进行数据融合,剔除掉海洋本身的背景噪音,自动识别目标性质,判断对方的型号、航速、深度,甚至连对方螺旋桨的叶片数量都能清晰地解算出来!
“这……这个……”
黄旭的手指在那套名为“光纤”的传输线上颤抖着。
他又指向那块核心的“专用高速运算电路模块”。
“余工……这上面的每一个东西……不,这套系统的每一个零件!我们……我们都造不出来!”
这一次,他的声音里没有了刚才的激昂,只剩下面对不可逾越鸿沟时所产生的巨大无力感。
静音技术上的难题,虽然困难,但至少还能摸到一些工业制造的边。
但眼前这份声呐图纸上的东西,根本就是科幻!
它背后所需要的技术支撑,已经远远超出了机械加工和材料学的范畴,它需要的是人类工业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一颗明珠,微电子技术和精密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