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55章 十年太久,只争朝夕!余宏一席话,黄旭热血 (第2/3页)
“我们目前最先进的五轴机床,根本切不出这样的曲面。”
“必须设计全新的,七轴甚至九轴联动控制的重型龙门铣削中心,算法,由我来提供。”
圈完了第一个,他又圈了第二个标题,特种材料学。
“主动式消声瓦,内部的核心是高性能压电陶瓷,还有用来封装它们的,既要保证透声性又要绝对耐海水高压腐蚀的特种复合聚合物。配方,我也已经写出来了。”
“但是!光有配方不行,我们需要建设一整条新的化工合成生产线,去把这些东西稳定地产出。”
“甚至封装时所用的粘合剂,耐压标准也远远超过了我们现有的任何一款产品。”
最后,他的笔重重地点在了第三个标题上,系统工程与装配。
“全浮筏减震,说白了,就是在潜艇这个狭小的空间里,造一个独立悬浮的房子。那个筏体本身,就是一个重达数百吨的庞然大物。”
“怎么把它精准地吊装进耐压壳体,怎么保证那成百上千个阻尼器的安装精度分毫不差?这要求我们重新设计一整套装配吊装工艺和配套的大型厂房设施。差一丝一毫,减震就会变成增震。”
每一个字,都砸在黄旭的心上。
每一项技术难关的背后,都耸立着一座他从未想象过的高山。
七轴联动数控机床,这在今天,根本是只存在于理论幻想里的东西。
能在数百个大气压的海水下保持稳定性能的复合聚合物,更是想都不敢想。
黄旭眼中的激动渐渐褪去,愈发凝重。
作为一个顶级的总设计师,他比谁都清楚,设计图上的几笔线条,落实到工业生产上,需要克服多少困难,需要消耗多少资源,需要多少顶级工人和工程师为之呕心沥血。
他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
“余工……这样的工业体系……不是一年两年能建立起来的。这里面的任何一样,放在西方工业强国,都是需要以五年,甚至十年为周期去攻克的难题……”
“我明白。”余宏放下笔,转过身,平静地注视着他。
“我知道这很难。”
“但是,黄工,敌人不会给我们十年时间,俄亥俄号就在那里等着我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