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海风吻过讲台 > 第38章:家访新发现(下)

第38章:家访新发现(下)

    第38章:家访新发现(下) (第2/3页)

。学习,不是为了拿第一,也不是为了贴满整面墙的奖状。”他指了指那堵令人窒息的墙,“学习,是为了让你自己变得更好,更有力量,去认识这个世界,去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过你自己想要的人生。爸爸妈妈的期望,是因为爱你,但这份爱,不该变成压得你喘不过气的石头。”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小雅抬起泪眼蒙眬的脸,继续说:“老师觉得,你已经做得非常非常好了!好到远远超出了‘优秀’的标准。偶尔的失误,偶尔的疲惫,甚至偶尔的‘不想那么优秀’,都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人不是机器。允许自己喘口气,允许自己不那么完美,这才是真正的勇敢,明白吗?”

    小雅怔怔地看着武修文,泪水还在流,但眼中那种沉重的恐惧似乎松动了一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茫然和……一丝微弱的、被理解的委屈。

    “下次觉得压力太大,透不过气的时候,”武修文递过去一张纸巾,“随时来找老师,或者黄老师,好吗?我们可以聊聊,或者只是安静地待一会儿。记住,在老师这里,小雅这个人,永远比小雅考了多少分、拿了多少奖状,重要一千倍,一万倍!”

    小雅接过纸巾,用力地点着头,喉咙里发出压抑的呜咽,但一直紧绷的肩膀,终于微微塌下来一点。

    夜幕低垂,海风带着咸湿的凉意吹进小小的宿舍。武修文没有开大灯,只拧亮了书桌上的台灯。橘黄色的光晕温柔地笼罩着他面前摊开的家访日志本。

    宿舍里很安静。他拒绝了“国际厨房”的晚餐邀约,只说自己想静静整理资料。郑松珍和林小丽在群里发了好几个担心的表情包,黄诗娴则一直沉默着。她的头像灰着,但武修文知道,她一定也在某个角落,独自承受着这场风暴。

    台灯的光晕下,他握着笔,却久久无法落下。脑海中,两个家访的画面反复交织、对比,带来强烈的冲击。

    小浩家那过分的整洁和空旷,冰箱门上层层叠叠的便利贴,尤其是那张被油污浸染的“对不起又晚归了”……那是一个被生活挤压得只剩下“生存”的孩子。他的沉默、自律,甚至那份过早的懂事,都像一根根细针,扎在武修文心上。他太熟悉那种被贫穷和分离剥夺了温度的童年底色。自己当年,不也是揣着几个冷馒头,在煤油灯下苦读,只为了走出大山吗?只不过,小浩的“大山”,是父母在钢筋水泥丛林里奔波的背影。

    而小雅家那面金光闪闪的奖状墙,小雅母亲口中连珠炮似的“必须第一”“不能松懈”,还有小雅那抠得发红的手指、紧锁的眉头和崩溃的泪水……那是一个被“优秀”的枷锁勒得喘不过气的孩子。她拥有的物质条件是小浩无法企及的,但内心的重压和恐惧,却同样深重。她的世界看似繁花似锦,实则步步惊心。

    武修文提笔,在日志本上重重写下:

    【家访对象:小浩(六一班)】

    核心观察:家庭环境异常整洁却冰冷空旷(缺少生活气息与人气);冰箱及各处贴满母亲留言便利贴(内容多为生活安排、歉意晚归);父亲外地务工,母亲早出晚归从事高强度零工。

    学生状态:近期作业偶有疲惫、走神迹象;性格沉默、自律、略显孤僻;交谈中流露对母爱的渴望与孤独感。

    初步判断:典型的“隐形留守儿童”。长期独自生活,自我管理能力强,但情感支持严重缺失,安全感不足。近期状态下滑可能与母亲工作更忙(便利贴歉意增多)或青春期心理变化有关。

    跟进策略:1. 日常多给予非学业类关注(如询问早餐、天气变化提醒等),传递关怀信号。2. 尝试建立“悄悄话”信箱,提供安全倾诉渠道。3. 与黄老师沟通,语文作业可适当增加表达类(如日记、书信),引导情绪宣泄。

    笔尖停顿,他翻过一页,写下另一个名字:

    【家访对象:小雅(六一班)】

    核心观察:家庭条件优渥,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学业成绩要求极高(客厅有巨幅奖状墙);母亲言辞间传递巨大升学焦虑与完美主义压力;学生单独交流时情绪崩溃,自述“怕考不好”“怕让父母失望”,有明显焦虑躯体化表现(抠手指至发红、无意识皱眉)。

    学生状态:成绩顶尖但近期课堂偶有走神;性格内向敏感,自我要求严苛到病态程度;承受着与其年龄不符的巨大心理压力。

    初步判断: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