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秦氏姐弟的快慰(三更) (第2/3页)
州等处地方督理军政粮饷兼管河道监察御史关防’大印上停留片刻,又注意到印文下方还有一行稍小些的楷书:‘兼署理青州都司武备事’。
    他心中微微一动,指尖在那行小字上轻轻一点,抬眼看向赵师爷,似随口问道:“崔大人这是又兼了新差事?”
    赵师爷笑容不变,语气带着几分恭敬:“正是,因青州近期或有重大军情,朝廷特旨,暂令崔大人署理青州武备,以便统筹调度,应对非常。故而如今青州境内各卫所武库、军械调拨,皆需经崔大人核准。”
    沈天闻言,唇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心想难怪崔天常之前能那般大方,几乎全盘接受他的条件,原来这位竟已手握整个青州的武备大权!
    他收起公文,朝赵师爷略一拱手:“有劳赵师爷了,待崔大人回衙,还请代为转达沈某谢意。”
    “沈镇抚客气了,分内之事。”赵师爷笑着还礼。
    沈天不再耽搁,出了府衙,翻身上马,带着沈苍等人直奔位于城西的青州右卫武库。
    此地武库大使姓钱,是一位身材微胖、眼袋浮肿,透着几分官场油滑气的从八品武官。
    这位验过公文印信,不敢怠慢,亲自引着沈天一行人进入库区。
    “沈大人,您要的十六台虎力床弩,都已在此处了,请您验看。”钱大使指着库房空地上一排用油布覆盖的庞然大物说道。
    沈天上前掀开油布一角,露出下面闪烁着冷硬金属光泽的床弩机身。他伸出手指,在弩臂、弩机上仔细摩挲检查,又示意沈苍上前合力抬起一架,查看底座、轮轴等关键部位。
    只见这些床弩虽然大致完整,但细看之下,弩臂上多有砍凿修复的痕迹,一些核心机括的零件明显是后来拼凑上去的,材质新旧不一,甚至有些地方只是用铁水勉强浇铸填补,工艺粗糙,能否承受住全力发射时的巨力,着实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接着,钱大使又命库丁搬来甲胄、战刀与破罡连弩。
    那九百套八品山纹精钢甲,甲叶磨损严重,许多地方的甲片都已松动,连接处的牛筋皮革也多老化了;九百把三百炼符文青钢刀,刀身上符文微黯,刃有缺口者比比皆是;四百张八品破罡连弩,弩身多有裂纹,弩弦松弛,机簧力道不足。
    沈天随手拿起一把战刀,屈指一弹,声音暗哑,不由眉头紧紧皱起:“钱大使,这批军械的成色,似乎比崔大人公文上所言的‘战后修复’,要差上不少啊,这般模样,怕是堪堪能用都勉强,如何能上阵杀敌?”
    钱大使脸上堆起为难的笑容,搓着手道:“沈大人明鉴,这——这已是武库里能挑出的最好的一批了,近年来边疆战事频繁,军械损耗巨大,兵部拨付的银钱又有限,修缮起来实在是捉襟见肘,能修复成这样,已是不易了——”
    沈天目光深邃地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只是慢条斯理地将手中的战刀丢回筐内,发出‘哐当’一声脆响。
    他负手踱开两步,看似随意地打量着库房内堆积如山的其它军械,片刻后,方才缓缓道:“钱大使的难处,沈某自然知晓,武库清苦,上下打点,维持偌大库房运转,处处都需要使费。”
    说着,他朝身后的沈苍使了个眼色。
    沈苍会意,默不作声地上前一步。
    他借着身体遮挡,从怀中掏出一只薄薄的,却显然分量不轻的锦囊,看似无意地塞入钱大使手中,低声道:“大使辛苦,一点茶资,不成敬意。”
    锦囊口微微敞开,露出里面一迭质地崭新、面额千两的‘四海钱庄’银票,粗粗看去,约有十张之数,便是一万两。
    钱大使捏着那厚实的一迭银票,指尖感受到其独特的韧挺质感,呼吸顿时微微一滞,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但脸上却露出更加为难的神色:“沈大人,您这是——下官、下官不是这个意思,实在是库有库规,这批军械已是按旧械拨付,若要以旧换新,这~这差额实在太大了,下官区区一个武库大使,实在担待不起啊!且崔御史一直在查军备,盯得很紧。”
    “是吗?”沈天转过身,目光平静地看着他,语气却沉缓了几分:“钱大使,崔御史在泰天是办差,总不能长留;我沈家却扎根青州,日后你我打交道的日子还长。
    钱大使今日行个方便,他日沈某或许也能在新任上官面前,为大使美言几句。毕竟,我沈家就在这泰天府,来日方长。”
    他手按着刀,话调沉冷,一字字如同无形的重锤,敲在钱大使心上。
    钱大使顿时就想起这位动辄将人沉江的凶名,他脸色变幻不定,眼神在那包银票和新旧军械之间来回逡巡,额角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自然听懂了沈天的言外之意:崔御史是过江龙,迟早要走,而沈家却是泰天府的地头蛇,且圣眷正浓,得罪了沈家,日后他这武库大使怕是不好做。
    更何况,眼前还有这实打实的银子——
    沈天见他仍在犹豫,也不催促,只是对沈苍又微微颔首。
    沈苍面无表情,再次上前,同样悄无声息地将另一个同样厚实的锦囊塞入钱大使另一只手中,又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